沒有關家,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他也向關家承諾過,若步入仕途,會努力讓關家重顯榮光。
君子一諾,重千鈞。
但在長恆山脈上。
他也對檀如蘇說過,“因為你在這裡,所以我來了。”
他重複了兩次。
為什麼重複。
不是因為檀如蘇沒有聽見,而是三個月的縣令,幾個月的驛丞,便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是什麼。
不想離開,所以來到。
然而現在,接下聖旨,便代表離開。
他知道檀如蘇崇尚自由,而且她還要去尋神,她不喜歡在一個地方久待,是不會跟著自己去上任的。
即便檀如蘇願意,他也不希望檀如蘇因為他這樣。
某一刻。
他看向了檀如蘇。
但檀如蘇的沒有看她,她抬起了頭,看向金鑾殿上方的雕樑畫柱。
她的手藏在身後,十指交錯,像在打架。
便在此時。
皇帝的話落入耳畔,“溫愛卿,有什麼顧忌嗎?無論有什麼難題,你都可以告訴朕,朕幫你解決。”
這位以霸氣為人設立於無數朝臣心中的皇帝,此刻的語氣確實極為的善解人意。
彷彿他所頒的不是聖旨,而是一份建議,可以討論的建議。
溫道言皺眉,沉默。
西寧府。
大周西境門戶,古牢關便在西寧境內,那裡是宿國公的駐地,也是莫千與的家,再往西便是大陸之上最為混亂的萬牢古國之地。
據聞,前不久大周和雪國的激烈戰事之中。
原西寧知府為謀取錢財,趁著朝廷重心在北邊,宿國公雖不在北方但心思依然關注著北地戰事。
他尋得機會,竟和萬牢古國之中的各方宗門走私違禁之物。
結果被宿國公麾下將領所發現。
宿國公鎮守古牢關,對西寧府官員有節制監察之權,四品官員之下有便宜行事之權。
所以那名知府被宿國公直接押送到古牢關上斬首示眾了。
去西寧府做知府,便意味著要和宿國公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