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入眼簾的是一手極其工整的小楷,賞心悅目。
上面工整的書寫著每個捐款鄉紳的名字,還有所捐的金額。
最多的人,銀元一萬。
最少的人,銀元十塊。
“臣想著,自古以來修橋鋪路都是好事,所以這些人的名字,等到修橋之後,就刻在橋上,用以激勵後人!”
說著,他又看看朱允熥的神色,低聲道,“捐款的鄉紳之中,有幾人念過五旬卻屢試不中。臣自作主張,讓廣東學政,給與他們幾人秀才之名”
他一段話,朱允熥幾乎都是左耳進右耳朵出。
至於最後這句,給了考不中的老童生秀才的名份,更是沒當回事。
科舉是要靠真才實學,但有時候也不靠真才實學。各地的縣試,多是看主考的心情。
看你的字順眼,你就可以中秀才。
看你的臉不順眼,你就是才高八斗也沒用。
而讓朱允熥心中,最是動容的卻是那一句。
“百姓既有所需,官府必有所為!”
朱允熥輕聲念著,放下中的名單,“祁著,你很好!”說著,又道,“你是在擔心,調你入京師之後,你的繼任者不能蕭規曹隨,反而改弦易轍,對吧?”
“是!”祁著苦笑。
地方官主持修路,是個吃力不討好活。
第一,錢從哪來?
花多花少先不說,跟朝廷伸手,那就且等著吧,大明朝這麼大,需要修路的州府多了去了,不可能可著你先來。
第二,民夫問題。
這涉及到是不是濫用民力,更要承擔風險。要知道古往今來大多數造反,都是因為民夫聚集鬧事引起的。
第三,賬目。
不管你的心是不是好的,可自古以來積德的幹不過缺德的,你好好的一省佈政,親自主持修路,你是不是圖什麼?
中飽私囊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