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風雨大宋> 第80章 長嘯卻胡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0章 長嘯卻胡騎 (2 / 2)

隨著大量官員任職河曲路,幾年之後,混入了邊塞詩風的宋詞,必然出現另一個面目。

聊了幾句閒話,範鎮道:“沙州正當陰山道口,山北是韃靼之地。本朝連勝契丹與黨項,不知韃靼人有什麼動靜?按說起來,有幾個部族派使節,入京朝貢該是應有之意才是。”

祖無擇搖了搖頭:“沒有,我這裡連個韃靼商人都沒有。楊部署駐軍沙州後,派了一部到山北的道口築城,那裡原來有契丹的山金司。築城之後,周圍百里之內韃靼人絕跡。”

範鎮聽了不由皺起眉頭:“韃靼人是什麼意思?王師北來,他們沒一點動靜?”

祖無擇道:“我想來,也不是如此,現在的韃靼人應該是在觀望。自契丹興起,很快韃靼各部就向其稱臣。契丹建倒塌嶺節度使司,駐軍於各要害之地。現在契丹兩帝並立,皇子耶律洪基據幽州,支援洪基的耶律仁先駐上京。皇太弟重元據大同府,支援重元的太后駐中京,勢力不相上下。耶律仁先本是契丹重臣,手下二十餘萬大軍,韃靼輕易不敢撩撥他。重元在大同府點集兵馬三十餘萬,各部皆集,韃靼同樣不敢違其指揮。韃靼北有耶律仁先,南有耶律重元,自保尚且不及,只能躲著本朝兵馬。”

範鎮點了點頭:“原來如此。我出京時,有朝臣以為契丹兩帝相爭,不應當過於壓迫。党項又新近議和,大軍尚未經過整訓,也不能輕啟戰端。就提出來,韃靼各部互不統屬,可由沙州和豐州出兵,翻過陰山之後,恩威並施,令其歸順。如此不與契丹開戰,可以剪其羽翼,以備未來。”

祖無擇道:“這是一條良計。只是韃靼人遊牧為生,千里遷徙,行蹤捉摸不定。要令其臣服,必須有大量騎兵,深入大漠草原,捕獲其蹤跡才可以。河曲路原有遊騎不少,只是被朝廷抽調之後,一時難以湊齊足夠兵馬。一兩年後,壓服韃靼當不難。。”

範鎮道:“昨日我與杜節帥說起河曲路事務,節帥欲修鐵路到黑水城,兵鋒直指高昌回鶻。我見節帥意向甚堅,沒有提翻陰山制韃靼方略。”

祖無擇想了想,道:“黑山以北是党項莊浪部,兵臨兀刺海時,其首領舉族獻城而降。節帥當時答應過,莊浪部降了之後,朝廷會予以支援。莊浪部要想做大,只有向北與韃靼爭奪牧場。想來節帥是想用莊浪部制韃靼,故此捨棄過陰山方略。再者,深入大漠,要有大量騎兵,難以做到集中兵力,與節帥善打大仗的習慣不符。高昌回鶻則不同,他們是種地為生,依城而居,用兵方便得多。”

範鎮道:“還有一點,高昌回鶻雖遠,鐵路只要修通,物資運輸方便。深入草原大漠,則就沒有這個便利了。有鐵路這一利器,戰事當然沿著能修鐵路的地方打。”

祖無擇點頭:“正是如此。沒有鐵路,沙州這裡就無法駐這麼多兵,韃靼人怎麼會望風而逃?沒有鐵路運糧,數千裡之遙,本朝就是佔了河曲路,也難以支撐大軍。”

隨著鐵路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鐵路的好處,很多官員也認識到了鐵路的戰略作用。只要鐵路修到了地方,很多以前無法克服的困難,就不再是困難了。党項一聽說鐵路修到鎮戎軍,自然而然就軟了下來,不戰而獻出黑水城。就是他們也知道,那裡通了鐵路,宋軍哪怕用人數堆也能堆死黨項。更不要說以前慣用的戰術,比如正面後撤,拉長宋軍補給錢,而後派偏師斷糧道,沒有用處了。

由於國力懸殊,契丹和党項一時不敢與宋軍交戰,其他的小勢力對宋軍來說予取予奪,想怎樣就怎樣。只要鐵路修到了那裡,一切就再無懸念。

杜中宵瞄著高昌,就是因為那裡是進入西域的門戶。鐵路通到黑水城,再進一步修到高昌,西域就再沒有勢力能夠反抗。高昌幾個大城,伊州就是後世的哈密,交河州是後世的吐魯番,焉耆則是後世的庫爾勒,天山以北要地盡在掌握。天山以南主要是于闐國,只要幫其復國,西域就已大部恢復。

西域是中原與西亞勢力的爭奪之地,鐵路修到了那裡,中原的人力物力可以源源不斷到達,就佔據了絕對優勢。這個時候,漢唐留下的漢人勢力,在那裡依然龐大。與後世不同的是,現在的高昌是以漢人為主,于闐是中原一千多年的盟友,連移民屯邊都省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