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宵搖了搖頭:“一軍五萬人,當然不合適。對付党項和契丹這種大國,一軍五萬,基本還合實際。許多小勢力,打起來根本用不了這麼多人,怎麼合適?”
韓琦道:“可現在全軍整訓,聖上就是以一軍五萬為準,如此安排。”
“因為現在,整訓的目的就是數年之後與契丹作戰,如此整訓就簡單了許多。確切地說,一軍實際上就是一路,人數再多,主帥指揮不過來。一軍五萬人,是按照最大規模算的。其實真正做戰的時候,一軍是一萬人也好,三五萬人也好,並沒有差別。”
一邊的包拯聽了,問道:“可在河曲路的時候,就是按一軍五萬人整訓的。”
杜中宵道:“還是那句話,那時候河曲路的對手,是契丹和党項,都按最大數量配置。正確的說軍並不是編制,而是一路主帥,下設各個衙門,配備各種兵種。以後改制完成,軍和師都直對樞密院,而不歸三衙。軍師下面,是團還是營歸三衙,還要再商量。”
韓琦和包拯對視一眼,還是不明白什麼意思,不由搖了搖頭,覺得太過複雜。禁軍的傳統,是階級制,一切權力歸於統兵官,一級壓一級。韓琦和包拯已經習慣了這種結構,雖然杜中宵多次說過整訓後的不同,他們還是覺得想不出來。以前在河曲路時,一軍五萬人,由於樞密院和三衙沒有改制,他們也沒看出跟以前的不同,只是軍中的將領多了。
看著兩人的神色,杜中宵道:“軍令歸於樞密院,軍政歸於三衙。雖然說得明白,但許多時候,哪些事情是軍令,哪些事情是軍政,卻又分不清楚。有的情況下,軍令和軍政分得太過明白,又會造成衙門扯皮。所以在軍中,必然要有一個區分。就是某個編制,是軍中的基本層級,這個層級以下的,日常事務全部都是軍政,歸於三衙。在這個層級以上,則有明顯的指揮特點,也可以稱為帥。之上的層級,日常事務只是其中的一個衙門,還有許多衙門是專門作戰的。三衙只管其中日常政務的衙門,其餘的全部歸於樞密院。到了戰時,下面的軍隊才會劃入這些指揮層級中,此時就是聽樞密院軍令了。而在平時,日常事務都是三衙管,樞密院並不插手。如此說,你們應該明白了?”
韓琦道:“如此說來,便如軍師這些,平時其實不管屬下的基本編制軍隊?”
杜中宵道:“也不能說不管,他們之下不是有個衙門,專管日常事務?軍中的軍師層級,一面對樞密院,下面還有庶務官,對應於三衙。”
聽了這話,韓琦搖了搖頭:“好複雜。軍中應該令行禁止,一切從簡才是。”
趙滋道:“相公,現在軍中許多事情,從簡不了。要想管得好,必須事事有專人,各負其責。主官總攬大局,不要事事都管。一軍五萬人,日常不知多少事務,哪裡管得過來?”
包拯道:“我大致知道了太尉的意思。不過,如此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管軍,還是為了軍權?”
杜中宵道:“兩者都有。現在軍中的庶務,是統兵官委於親信或者吏人在管,朝廷不知道。打上一場仗,朝廷只知道花出了這麼多錢,卻不知道這錢是怎麼花的。只知道有這麼多人在打仗,卻不知道每個人在做什麼事情。以後不同了,朝廷撥下來的每一筆錢,都有明確用途。每個人在做什麼事情,朝廷也都一清二楚。要做到這點,就要大量軍官,就要有統一管理的衙門。”
這是杜中宵在練營田廂軍時,就一再提起的,軍隊要專業化。兵有兵的職責,將有將的職責,軍官有軍官的職責。利用制度,把這一切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所謂整訓,就要形成這樣的制度,讓將領和軍官明白自己的職責。
前幾年,由於樞密院和三衙沒有改革,河曲路的軍隊也不符合要求。一軍五萬人,由於將領多年未換,有漸漸向以前的統兵官管理一切轉變的趨勢。這一次,就要從最上層的樞密院和三衙改起,下面全軍都按新要求,形成制度。
完成整訓後,樞密院及以下的各軍和各師,雖有完善的指揮體系,卻沒有直轄的軍隊。各直轄的軍隊雖然完整,指揮系統卻非常簡易,很難進行完整作戰。只有皇帝授權樞密院,開始配置軍隊,軍隊和作戰體系才結合起來,成為真正的作戰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