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裡,杜中宵正在仔細考慮後續的軍改安排。富弼急急進來,舉著一封公文道:“太尉,蕭革開城歸降,趙滋已下朔州!”
杜中宵起身,接過公文看了,點頭道:“蕭革已無去處,只能歸降。此事雖然知道如此,一日沒有取朔州,就終有些擔心。攻下城池最好,安排各軍,準備與洪基作戰吧。”
富弼道:“太尉以為,耶律洪基會帶兵南下,與本朝交戰?”
杜中宵道:“新統一契丹,不與本朝戰上一場,耶律洪基總會甘心?不打不相識,總要打過,他才會老老實實。打了五年,契丹已經支撐不起與本朝長期作戰,短時間總是可以的。”
說完,命士卒把代州一帶的地圖取來,鋪在桌上。
看著地圖,杜中宵道:“本朝對外的情報實在是過於疏漏了。這幅地圖,還是我在河曲路的時候派人繪製的,過了這麼多年,還是原樣子,沒有詳細多少。”
說完,命士卒去請田況、張昇和曾公亮,一起商量朔州戰事。
不一刻,三人到來,看杜中宵和富弼趴在桌上,正在詳細研究地圖。田況道:“杜太尉到底是前線打過仗的人,以前樞密院裡,哪裡有戰時看地圖的習慣?眾大臣只知道大致地理,古書記載,可不會詳細研究地圖。不知地理,怎麼打仗?”
杜中宵直起身笑道:“太尉說的不錯,不知地理,怎麼指揮作戰?以前的地圖,只有大略方位,道路遠近,甚不詳細。真正指揮作戰,其實用處不大。將領不親自查勘,其實只有個大概。我們以後作戰可不是那個樣子了,都要地圖,依照地圖,做出作戰計劃。”
說完,請了那幾個人到了桌子旁邊,指著地圖道:“雁門關向為天險,自古以來就是用兵之地。朔州這裡,史上第一次留名,大約就是馬邑之謀吧。趙滋佔朔州,賈逵帶兵去佔馬邑,想來不會有什麼意外之事。耶律洪基南下,應該就是在馬邑縣城,兩軍作戰。”
田況道:“馬邑小縣,不如放棄,讓契丹兵到朔州城下來。依託朔州堅城,契丹必然無作為。”
杜中宵搖了搖頭:“趙滋五萬大軍,賈逵三萬多人,再是堅城,也放不下這麼多軍隊。只是堅守朔州城,只要萬把人就足夠了。這一次我們八萬多人,還有劉幾五萬人在山中,威脅契丹的後路,應該在馬邑好好戰上一場,讓他們長長記性。”
田況道:“耶律洪基統四十萬大軍攻重元,縱然不會帶全部兵馬南下,最少也要有二三十萬人。趙滋和賈逵一共八萬餘人,是不是他們對手?”
杜中宵道:“太尉,為何我們一路兵馬,是設定為五萬人?因為依現在兵器、軍制和作戰方式,五萬就是極限,人再多,也沒有用處。契丹不管是三十萬,還是四十萬,要打的時間足夠長,前線損耗的人員足夠多,才真正有用處。耶律洪基哪有這個時間?此戰就是短時間的戰事,八萬多人足夠了。”
富弼道:“太尉說的不錯。馬邑這裡,右邊是大山,左依灰河,戰線其實不長。八萬人就足以封住路線,讓契丹不得不戰。兩軍兵馬,應該是足夠了。”
田況、張昇和曾公亮都對河曲路不熟,聽了一時間面面相覷,有些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