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向綜是老相識,數年前向綜通判桂州的時候,還曾寫詩贈他。
歐陽修則是跟著叔叔在隨州長大,少年時光都是在那裡渡過。此次到了唐州,有意回隨州一趟。
五人離了州衙,走在唐州的街道上。鐵路通到這裡,唐州現在商賈雲集,非常熱鬧。幾人在街上漫步而行,看著路兩邊出售各種貨物的店鋪。最近幾個月,州城裡開了很多賣鐵監貨物的鋪子。許多從荊襄來的客商,便從這裡購貨,乘船沿唐河而下,形成了一條新的商路。
不知不覺,就走過了車站,只見一條鐵路在前方,向北蜿蜒而去。
看著鐵路,范仲淹嘆道:“沒有想到世上還有此種神物,燒煤就可以拉著人物遠行千里。有如此好處,以後必大行於世。道路四通八達,天下必為之一變。”
幾人點頭,都道如此。
杜中宵也不知道鐵路在這個年代盛行,先在中國發展起來,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變化。可以肯定的是,跟歷史上的格局會大不相同。說不定絲綢之路會再次興盛起來,海運的重要性會受到一定抑制,沿著鐵路中原勢力向西北加速擴張。在輪船大興之前,海運成本並不會比鐵路更低,中亞會遠比歷史上的格局更加重要。中原文明會與正在擴張期的綠色宗教迎頭撞上,一連串火花先把亞歐大陸點燃。
歷史上蒙古人的鐵蹄幾乎橫掃了亞歐大陸,在西邊他們擴張到極限,停下腳步,留下了半個歐洲的土地和人口。就是在留下的那片土地上,爆發了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格局。如果鐵路通到那裡,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必然完全不同了。
這是個騎兵縱橫的時代,哪怕有了火槍,短時間也無法改變。火槍火炮,對這個時代來說,是大多數國家所承擔不起的。党項人有部分軍隊還在使用骨制箭頭,哪裡有那樣多的鋼鐵。
正在這時,歐陽修指著鐵路道:“咦,你們看,那裡怎麼有馬車行在鐵路上?”
杜中宵抬眼看去,鐵路上果然有馬車,還不是一輛,而是一個車隊。心中隱約猜到,可能是地方商隊佔鐵路的便宜,道:“這可是稀罕事,走,我們過去看看。”
到了近前,只見五輛馬車,拉著滿滿的貨物,不緊不慢地走在鐵路上。馬車的車輪經過改裝,剛好卡在軌道上,下了鐵路,也可以在正常的路上行走。
宋祁道:“這倒也是個辦法。若是沒有火車,馬車走在上面也省力不少。”
杜中宵道:“相公,這可不是好事。如果沒有火車,建鐵路供馬車行走根本划不來。不說馬車走得慢拉不了多少貨物,單路上建馬鋪供應糧草,就不是小數目。再者馬匹長期役使,多發疾病,根本行不了遠路。馬拉著車走鐵路,百十里還使得,遠了就沒有用處了。現在是鐵路上的火車太少,這些人改了車子佔火車的便宜罷了。此事若不制止,以後走得多了,必有被火車撞得人馬俱亡的事!”
馬拉鐵路在歐洲也曾經興盛過,主要是在礦區,和工業區到海港的地方。幾十公里,沿途有補給站點,也是個辦法。不過長距離沒有什麼意義,成本與收穫不成比例。
杜中宵倒不是不許百姓佔便宜,但馬車走在鐵路上,實在太過危險。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