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周邊越來越荒涼,全是沒有開墾的荒草和灌木叢,張君德心中有些驚慌。又走了一氣,實在忍不住,問前邊的杜中宵:“官人,我看前邊過的河邊不是有許多村落,還有不少荒地?我們在那裡靠著村落開荒就好,何必要離得這麼遠?”
聽了這話,杜中宵知道這些人疑心自己猜忌他們,所以要安排得離營田務遠遠的。笑了笑,杜中宵轉身對幾人道:“你們這些是有手藝的人,要紡羊毛,當然要找合適的地方。只管跟著我走,到了地方自然明白。那裡也有荒地,還有住戶,不必擔心。”
眾人將信將疑,隨在杜中宵等人的身後,一路東行,慢慢丘陵開始多了起來,前方出現高山。
等見到河水,杜中宵道:“快要到了,我們走得快一些。”
沿著河逆流而上,走不多遠,就見小河從山口出來的地方,建了一處水壩。水壩旁邊,有些茅屋房舍,是一個小小村落,有三五戶人家。
杜中宵道:“到了,這是第一處安置你們的地方。”一邊說著,杜中宵下了馬,帶著眾人向前行去。
到了村口,幾個村民早早等在那裡,一起行禮。
到了一處空地,跟幾個社首坐下,杜中宵道:“把羊毛織成呢絨,所費功夫遠過麻布和絲絹,特別是最後漂洗,猶費人力。我們這裡都是用水車,水激輪轉,棰打呢絨。剛才來的地方過於平緩,難以設定水車。是以織造羊毛的村落,都在河流出山的地方。除了這裡,沿著這一帶山腳,還有十幾個小村。你們的人便安置在這些村落裡,有手藝的織造呢絨,種田的自去開田。趁著現在天氣晴暖,衙門貸給你們種子農具,在附近開田。營田務那裡有人手,衙門組織來給你們建造房子。”
眾人這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一起道謝。羊毛織造成匹,與絲綢和布匹不同,最後要漂洗,不然無法裁成衣服穿著。沒有這一道工序,粗毛短褐,那就不值錢了,党項那裡也是下層的人才穿。杜中宵要的商業化的產品,不是那種不值錢的東西,這道工序猶為重視。
漂洗的工序最耗人工,是現在羊毛呢絨里人力成本最高的環節。不遠處連水力鍛錘都有了,建些小水壩,利用水力進行漂洗順理成章。
火山軍這裡除了黃河,再沒有大的河流,但小河眾多。都是從附近的山裡出來,流到不遠處的黃河裡去。這些小河水流不穩定,汛期漲水,冬春季節很多都斷流。要利用,只能建水壩蓄水。好在這些小水壩都是建在山口,沒有爭水的問題,還有些防洪抗旱的作用。
杜中宵也想過水力織布,不過自己對紡織不熟,也沒有精力仔細研究,只好先放著。現在大宋的人力資源充足,對紡織機械的需求並不迫切,最關鍵的是商業化。可惜的是沒有紡織機械,不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只能一步一步來。
帶著幾名社首到旁邊的小水壩看了看,又看了看正在工作的水力棰洗裝置,杜中宵對他們道:“你們自己分配哪些人留在這村裡,一起具結名錄。不過,衙門的意思,最好是每村都有各社的人,免得以後有衝突。再者,分散開來,各村都有手藝人,捻紗織布也方便。”
眾社首心知肚明,衙門還是有防備,讓他們打亂組織。好在杜中宵說得溫和,要求也不過分,幾個社首商議一下,便都同意了。
現在住在這裡的幾戶人家,都是隸屬營田務的,專門在這裡漂洗呢絨。不過現在產品不多,只有零星的毛毯送來,他們主要是耕種開出來的土地。
看了周邊地勢,為防衝突,杜中宵讓幾位社首,把安置在這裡的人放到對面,選處平地建村,中間一條河與現住這裡的隔開。至於開墾哪些耕地,以後再安排。
離了這處村子,一路向南,又經過了五處類似的地方,分別安置人戶。中午到陳勤管理的牧場,在那裡歇息用飯。牧場是一片丘陵高地,把這一帶河谷分成南北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