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聽有敵來襲,原本處於修整狀態的後金騎兵,頓時瘋狂往自家馬背上爬。
不得不說,一支經歷過無數戰鬥,正處於上升期的軍隊,在戰術素養方面還是非常優秀的。
即便在這種爭分奪秒的突發時刻,谷內騎兵依舊自發調整到位:前方接敵者緊急上馬,後隊則互為同伴披甲,預備二次重灌衝鋒。
就在後金輕騎將將衝出石峽口這一刻,隆隆的馬蹄聲也由遠及近,從對面一個拐彎處轉了過來。
雙方這一刻終於照面。
從後金騎兵的角度看去,突兀殺至面前的來敵,貌似只是一夥司空見慣的大明官兵:頭戴皮盔,身穿紅色胖襖。
可這只是表象。
如果仔細看細節的話,這支來自明國的騎兵部隊可就不那麼明國了。來者不但陣形齊整坐騎精良,而且武器裝備與尋常騎兵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這支騎兵部隊殺氣騰騰,全不是一副兵敗後的喪家之犬模樣。
殺氣這東西,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透過內斂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並不像外行所認為那樣,滿臉兇殘大聲呼喝就是有殺氣了。
來敵同樣如此。除了緊繃的臉龐和熟練的控馬動作外,並沒有製造多餘的聲響。冗長的峽谷中,只剩下轟鳴的馬蹄聲,以及撲面而來的寒冷空氣。這種冷硬且單調的場景,伴隨著即將到來的廝殺,份外令人窒息。
突襲者給匆忙衝出窄口的後金騎兵帶來了巨大壓力。然而當衝在最前方的窩圖看到來敵第一眼後,卻倒吸一口涼氣,不顧衝勢,猛然間大力勒韁,於是戰馬人立而起,長聲嘶鳴。
導致窩圖緊急勒韁的不是什麼殺氣,而是對手怪異的陣型。
線列。
熱兵器淘汰冷兵器戰爭中最重要的陣型:線列。
此刻,窩圖看到了一條聞所未聞的“線”:就在眼前大約七八十步外,峽谷拐彎處,由幾排騎兵擺出的,貌似單薄的線列。像根棍子,又像一堵牆,就這麼怪異的,齊整整拐了過來。
這種行列轉彎方式,說起來貌似也不復雜,無非是內圈縮減步幅外圈擴大而已。在後世,這是小學生也熟悉的集體動作,因為運動會經常要用到。
可是在十七世紀,這種適合熱兵器的陣形就不是冷兵器部隊所能理解了。不要以為古代的精銳騎兵就會跑佇列,那都是電視劇胡說的。
真正的冷兵器騎兵,自古以來都是集團一窩蜂式衝鋒,根本擺不出線型佇列......因為沒用。
騎兵線列衝鋒戰術,是在熱兵器普及之後,有了齊射的戰場需求,有了更加高階的軍事組織能力,有了長期專業的訓練條件後,才會出現的一種比拼紀律性的互殘戰術——兩堵牆相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殘酷的戰術是依靠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維持的,根本不在舊式軍隊的適應範圍之內。
當然了,今天的春雷營精騎,不是跑來和敵軍線列肉搏的。所謂的突襲,滿人沒注意到的是,儘管來敵看似猛惡,其實馬匹行進速度並不算快。
於是乎,當牆一樣的佇列轉過彎,正面面對敵騎時,幾堵牆的速度再一次降低,幾乎到了慢跑的程度。
就在這一刻,輕裝的後金輕騎,開始擠擠擦擦從狹窄的谷口衝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