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無人機航拍的話,漢陽城內的漢陽府衙,就是一座再標準不過的明代市政衙門。
府衙坐北朝南,位於漢陽城的東北區塊——正北方代表紫禁城,為了避諱,衙署會讓出正北位置。
漢陽府衙佔地面積約有百畝,這個資料是大多數府衙都具備的。其內部沿著中軸線,是以大堂、二堂、內堂為核心的建築群落。
整個府衙內的屋舍,除了人們最熟悉的大堂二堂外,其實還有包括耳房、配房、馬號、廂房、榜房、庫房、科房、吏宅、後宅等等在內的,總數量不下千間的房屋建築......其實這就是一個袖珍版的紫禁城。
有了衙署,就有了監獄。明清兩代,舉凡州縣衙門,必設牢獄...這是統治集團必備的施政設施之一。
監獄位置的選擇不是隨意定的,方位一般在衙門的西面或西南面。
東方主生,生門、神門置於東側,供常人進出;死門、鬼門置於西側,供死囚犯通行。西南屬於坤地,風水學認為是骯髒之地,此方位建造監獄是物盡其用。
漢陽府也不例外,監獄就在府內西牆下,和外界隔牆相鄰。
府衙西牆外的街道,就叫衙西街。說是街道,其實不夠寬,只能勉強容納兩輛馬車交匯,叫巷子更為妥帖一點。
由於和獄牢相鄰,一般人怕沾上晦氣少來,所以衙西街是一條冷清的巷道。除了寫字算命的和小食攤外,就只有兩家花圈鋪子。
自古以來,獄牢系統內部的陰私勾當就數不勝數,這其中多數都是見不得光的。
另外,即便是平日裡,往來府衙的各路官吏、老爺,也同樣不樂意見到一身晦氣的囚犯和牢子在衙門裡進進出出。
綜上,牢獄系統其實很多時候押送進出犯人,包括輸出/輸入違禁物品,都是走的西便門。
西便門就設在府衙西牆,是一扇不起眼的外門。
這扇不起眼的便門,就是某反賊救援小組重點關注的第一道關卡。
在之前的策劃中,從衙內正面進入牢獄的方案很快就被否決掉了...往來進出人員頻繁,要突入多道門禁,不可控因素太多。
而西便門就簡單了。只要突破這道門,就可以在避免和府內其餘系統人員接觸的情況下,最短距離接觸到牢獄系統。
包世南和小管在酒樓“談妥”的第二天正午。
這個時間段,衙門自然是下班休息了。不過少數優秀員工還是要辛勞加班的...譬如牢獄裡的牢子...這些都是愛明愛衙的典範,值得表彰。
下一刻,穿著一身素淡袍子的小管,從停在衙西街的馬車幫上跳了下來。
撣了撣衣袍,伸手從車內拎出兩個食盒,小管敲響了西便門上的獸面鐵環。
響聲一起,很快就有值班牢子開啟門上小窗觀察。拱手道了聲辛苦,報上名號。未及,門閂響動,門悄然開了半扇,將小管放了進去。
進門第一時間,小管左右掃視。
映入眼簾的,先是一個靠牆的簡陋雨棚,裡面只有兩個公人和一張條案。其餘的,便是腳下長長一條夾道。
早期建造的府衙和縣衙,都有一些軍事方面的設計要求。
這條夾道的存在,就是為了在城池被攻破後,給府臺據衙而守提供防線。所以兩堵高牆都用上好的青磚砌成,牆高4米5,其上還有防雨的滑瓦...這個也是朱元璋規定的:“府州縣外牆高一丈五尺,用青灰泥。”
小管現在就處於兩堵高牆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