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殺殺殺”的吼聲響起。外圍50名事先定崗的一陣隊員,和數量三倍於己的土著武士短兵相接。
甫一接觸,對陣雙方各自都付出了嚴重代價。伴隨著令人牙酸的金屬摩擦聲和切肉聲,被各種冷兵器招呼到的土著,這次再沒有機會爬起來了。
開拓隊員也同樣付出了代價。土著倒下的同時,同樣有不少隊員被茅尖穿透了胸口,被鐵刀砍中了脖頸,被吹箭射中了頭面。
短短一分鐘時間,慘烈的肉搏戰就令交戰雙方的傷亡數字大幅上升。
之前說過,開拓隊這種鬆散的結構,在日常訓練方面是比較寬鬆的。開拓隊允許隊員以小團隊面貌出現,使用個人趁手的冷兵器。
這種建軍模式有它的優點:部隊成型快,團隊配置靈活,能快速適應各種環境下的低烈度作戰。
然而凡事有利有弊。開拓隊如此配置,就意味著不可能組成嚴密的軍陣來對抗敵人。
今天這種肉搏戰,換作是冷兵器部隊,哪怕是大明王朝的正規兵馬,也可以做到完勝——列出盾牆和長矛陣的正軍,能以極低的代價將來襲土著殺得乾乾淨淨。
然而開拓軍不行。失去了射程優勢和熱兵器優勢的開拓隊員,現在只能和土著以極高的交換比展開互搏......雙方都沒有著甲,雙方的陣型都差不多,雙方手中的冷兵器,都可以做到一擊致命。
到了這一步,位於後方坐鎮的吳三爺,事實上能做的已經不多了。他此刻站在沙袋上,面對著慘烈的戰場,一時間反而陷入了思考:怎會有如此之多的土人精銳?
依靠豐富的人生經驗,乃至在環境相似的臺北野人區工作過的經歷,三爺對土著部落還是有相當瞭解的。
和普通人認知不同。對於生產力極度落後的原始部落民來說,像今天這種大規模的夜間突襲,其實是非常罕見的。
正常情況下,普通的中型原始部落,日常能組織起50名武士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這50名武士中,能做到夜間突襲死戰的核心精銳,連30名都沒有。
所以在三爺看來,登陸點附近要不就是有一個超級大型的土著部落王國,要不就是周邊的土著部落聯手組織了聯軍。
三爺本人傾向於後一個推論:他在敵人臉上看到了不同畫風的幾種白泥紋路。
然而這就是三爺的疑惑所在了:登陸點是臨時決定的,土著如何在短時間之內完成聯絡協調的?
要知道,比起外來者,其實大部分的土著部落之間,都是區域競爭關係,互相之間有著世代血仇。
在野人區待過的三爺非常清楚,想要讓幾個土著部落迅速溝通聯合出兵,這個真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
“啊~......”的一聲慘叫,三爺猛然警醒過來。
剛才那一剎那的思考,現實中只過去了幾十秒時間。
喚醒三爺的慘叫,耳熟,是平素熟識的一個小隊長髮出來的。
然而當三爺把目光轉過去的時候,火光和交織的人影中,已經找不到那位老兄了。就這短短几十秒,之前隊員勉強組成的半弧形防線,已然岌岌可危,隨時都在有人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