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帥不過三秒。
於當日傍晚攻佔了敵方核心堡壘的北越人,他們欣喜的情緒僅僅維持了不到三個小時就沒了......
事情很簡單:入夜時分,南越人發起了大規模反攻。
堡壘群不是軍陣。由人組成的軍陣一旦被衝擊切開,士兵大機率會潰散敗逃,勝利者只需要跟在潰兵身後割韭菜就可以了。
可是堡壘群這種東西,只要守軍意志頑強,那麼攻方就必須一點一點硬啃下來,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二戰中,蘇軍的國防要塞工事大部分被德軍分割佔領,但哪怕在一個月後,很多附屬堡壘和地道中依舊傳來機關槍的抵抗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佈列斯特要塞了。
二戰如此,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這場攻堅戰同樣如此。更何況,北越人還遠遠沒有達到佔領敵方大部分工事的地步。
就在當天入夜時分,南越人針對A7號稜堡展開了大規模反攻。
這一反攻,北佬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首先,由於A7號稜堡周圍全是敵方陣地,所以援軍只能沿著上午打通的直線行進,這就限制了北佬的人數優勢。
同樣的原因,南越人可以在黑夜中從四面八方展開進攻。地主熟悉各處通道和陷阱,兵力集結速度快,便於隨時發動突襲。
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對於國小力弱的南越政權來說,順化城北這一處堡壘群防線,那真真就是命脈生死線。一旦這道防線完蛋,南越割據政權分分鐘關張。
所以根據這條理念,南越人在當初修建堡壘時,就採用了正面無限加強,後背卻不設防的防禦思路:每一份資源都要用在朝向北方的一面。
不需要360度防禦的堡壘。國土狹窄的越人根本不會考慮對方繞過防線的劇目......真要是那樣,順化就被打下來了,堡壘線同樣失去了意義。
就這樣,諸多原因疊加在了一起。北越人剛剛到手的稜堡,還沒熱乎三個小時,就在午夜前的火把和喊殺聲中,被南越人的冷兵器御營精銳給搶了回去。
然後第二天一早,臉上帶著淡淡的諸葛亮式笑容的某軍援團團長,優雅地同意了心急如焚的北越使者傳來的請求:繼續炮擊。
至此,討逆大戰進入了第二階段,慘烈的攻防拉鋸戰正式開始。
南越人很快摸清了對面那門大炮的脾氣。
是的,臼炮火力是猛,但是這門炮移動緩慢發射頻率低,發射前有明顯的準備工作。習慣了之後,南越人就有了防備:在臼炮正面的堡壘開始提前撤出資源,安排少數部隊值守,在外圍堆積火力,專業防守反擊。
一旦北越大軍進攻,南越人就會依靠地利迅速組織部隊展開防禦,最大限度規避炮火毀傷。
這樣一來,戰事就膠著了起來。
北越人在臼炮的幫助下,儘管每天白天都能打下來對面的堡壘,但是一到夜間,缺乏立足點的北佬就被南佬給打了回去。
等到第二天,北佬面對的就是同樣一座堅固的堡壘了:南越人會在夜間搶修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