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後,隨著密密麻麻的低品官員散去,明帝國真正的中央政務決斷系統這才開始了運轉:由皇帝,大學士,六部尚書等少數官員組成的小朝會。
今天的小朝會,與會者比較齊全,基本上在京二品以上大佬都有到場,甚至還來了兩三位勳貴老臣——雖說勳貴從不發言,但是人家要旁聽的話,皇帝和學士也不能把人家給推出去是吧。
小朝會開始後,君臣之間先說了幾件閒散政務墊場。這之後,便是今天的重頭戲:處理廣東方面發來的奏摺。
這裡所說的奏摺,內容自然是上個月有關澳門“衝突”的檔案了。
其實從衝突發生的當天起,就陸續有廣東方面的官員往朝廷寫奏章。再往後,兩廣總督衙門,地方衙門,乃至廣東各地官員,錦衣衛,甚至地方縉紳,退休官員等等都有給朝廷通氣的。所以從4月上旬到現在,朝廷正經是收到了不少奏章,也對澳門事件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
然而在這件事上最最關鍵的彰潮總兵衙門,卻是直到5月中旬,才將奏摺傳送到了京城。也就是說,忠勇伯曹川,是在4月底或者5月初,戰爭結束將近一星期後,才慢吞吞走普通驛路,給朝廷發了奏章。
朝廷方面收到奏章後,自然是要仔細研讀外加細細品味的:其餘各路人馬都早早上本,偏偏你姓曹的主事人拖延時日,這裡面有什麼情弊?
就這樣,當朝廷各路大佬透過私下渠道搞清楚奏章的因果後,時間已經來到了5月底。這也正是今天小朝會的主題:回旨。
看看其餘雞毛蒜皮的政事都處理差不多後,迎著初升的朝陽,微微眯眼的崇禎皇帝,側過臉,對今天輪值的司禮監秉筆方正化點了點頭。
心領神會的方正化隨即出班,揚聲對陛階左手邊的文官集團說道:“有口諭:南邊遞上來的摺子,臣工可有回執?”
早有準備的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溫體仁同志,這時急忙出列躬身從袖中掏出一份文牘遞上:“已有票擬。”69書包
下一刻,年輕的皇帝伸手接過內閣票擬後,從頭細細看了起來。
話說,崇禎這一朝,司禮監的權利是大大縮減了。原因很簡單:崇禎是工作狂,全國各地送入京城的奏章,在經過內閣票擬後,往往皇帝就直接拿來御覽並且批註指示,這中間就沒有司禮監什麼事了。
今天也是同理。溫尚書將內閣票擬的奏章遞上來後,皇帝直接開始御覽。
................................................
彰潮總兵衙門晚到的這份奏章,其中內容一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某總兵告訴圍觀群眾,在遙遠的南國一處小小的島嶼上,大明官軍和弗朗機人發生了一場小小“衝突”。
是的,按照內閣事後討論的結果,穿越者把這場戰爭定義成了“衝突”。
之所以這樣定性,道理很簡單:如果把弗朗機人(包括所有殖民者)描繪成洪水猛獸兇殘野蠻國之大敵的話,奏摺後邊再說要“改革開放允許所有外國人進入廣州做生意”這句話,就不成立了。
也正是基於此,這次彰潮總兵衙門的奏摺才沒有走軍情急遞,而是發了平信:這就是一場小衝突,根本達不到需要朝廷重視的戰爭層面,所以老子發平信......不管你們其他人怎麼上摺子,老子這裡就定性為衝突,反正老子信了就成。
至於說奏章具體內容,總兵府師爺自然是對當日的場面各種輕描淡寫各種春秋筆法:明弗兩家起了點小齟齬,鑑於之前兩國多年友好合作,於是大家君子協定,以澳門城外稜堡為注,打一場友誼賽。最終,“曹軍”打下稜堡,輸家雖敗猶榮雙方握手言和,弗朗機人遂和平交出澳門城,婦孺無傷,皆大歡喜,國際關係典範云云......
以上是奏章第一階段內容: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