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大人,除了已經交付給各個炮臺的訂貨之外,最近一個星期,炮廠又趕工了20門各種磅數的火炮,其中包括6門18磅青銅炮和2門24磅炮。”
“很好,這是我今天聽到的唯一一個好訊息。”
總督留在臉上的大鬍子翹起了一個角度:“還能提供更多的青銅火炮嗎?尊敬的卜加勞先生,你知道的,我們的對手同樣擁有品質優秀的火炮,之前在外海的炮艦上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
“大人,您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用最後一批銅料製造的火炮了,大概有十五門左右。”
卜加勞伸出手臂緩緩一揮:“炮廠很久以來都無法得到足夠的銅料,只能增加鑄造鐵炮的數量。不過,我們的炮彈是充足的......明國的走私商運來了很多生鐵。”。
“尊敬的先生們,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施維拉總督聞言大聲說道:“這場戰爭如果按照我們的構想,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需要大量的火炮來帶給明國政府無法承受的傷亡,這樣才能得到一份體面的戰後協議。”
“會有援助的。”議長拉羅這時給總督吃了一顆定心丸:“議會的代表現在已經和菲律賓的總督大人見過面了,按照船期計算的話。西班牙人肯定會援助我們,失去了這裡,他們同樣蒙受損失。”
..........................
巡視完卜加勞炮廠悶熱的車間後,大約是想換換空氣,於是紳士們又來到了風景美麗的大炮臺。
大炮臺坐落在後世的大三巴牌坊一側,位於澳門半島中部一座海拔52米的小山頭上,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蹟之一。
大炮臺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早在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這裡就開始修建了。
雖說小小的澳門城內外有好幾座炮臺,但是大三巴炮臺規模最大,位置最好,駐軍實力最強,這裡毫無疑問是澳門城的防禦核心。
十七世紀的澳門大炮臺,具有非常實際的軍事意義,和後世的旅遊風景區還是有區別的。
雖說上面同樣有大片空地,但是缺少綠蔭和參天古樹。另外,現在的炮臺上並沒有古蹟文物和歷史性建築物,譬如耶穌會的古塔。事實上除了一圈用來駐軍的低矮磚房之外,炮臺內部並沒有多餘的建築。
從規模上看,大炮臺其實就是一座袖珍小城。邊長約為100米的炮臺,四個牆角外突成為稜堡。炮臺牆身建基於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水泥固化,非常堅固。
大炮臺牆高約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寬。女牆高約2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
歷史上的大炮臺,只在東南牆兩角設有碉堡。而面向明國的西北牆身,女牆較矮且沒有炮口設定。這主要是葡萄牙人表明其專注於外海防禦,以及對當時明國官方的友好姿態。
然而在這個位面,一切都不同了。
早在一年前,大三巴炮臺的西北女牆就斷斷續續得到了加固和增高,並且設定了炮位。
到了最近一段時間,葡萄牙人不但在西北方向的炮臺外圍挖好了地基,蓋好了和地面齊平的磚牆,還準備了大批建築物質......這裡面還有他們高價買來的紅磚和水泥。
然後從接到最後通牒的那一天起算,6天后的今天,大三巴炮臺面向明國的一面,已經憑空多出了一座堅實的碉堡。頂部的女牆炮口上,也多出了一門門閃著青光的炮口。
當紳士們來到炮臺上時,士兵們正在忙碌,做著戰爭前的準備。
駐守在大炮臺上計程車兵,可不是那些水平參差不齊的僱傭貨色,他們是葡萄牙正規士兵。
這些士兵統一穿著褐色短上裝,夾克以及襯衫。他們脖子上打著一根寬領帶,下身是短褲、綁腿和皮鞋。所有士兵頭上都戴著西式寬沿軟帽,並且在帽子上有白色或者金色的裝飾帶。另外,帽子上插著鮮豔羽毛的,是軍官。
整個大三巴炮臺上駐守計程車兵,由於戰爭的關係,已經擴充到了400人。
這些人裡面包括了200名駐守炮兵,還有200名由火槍手和長矛手組成的近衛部隊。
另外,就在炮臺後不遠的澳門城裡,還有增援通道,隨時可以向炮臺方向增兵。
這一座充斥著不規則線條的大型稜堡,是葡萄牙人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