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旅明> 第519節 邊塞基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19節 邊塞基建 (1 / 2)

徭役,自秦漢開始,就是官府強迫平民從事的一種無償勞動。這其中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等。從本質上說,徭役也是一種稅務。

和金銀實物稅不同的是,官府派發徭役,收取的是民眾的勞動力。

在古代,徭役是官府最重要的權利之一,和金銀稅等同。歷代以來,徭役繁多而苛嚴,到了王朝末期,徭役更是進化成為了底層民眾造反的導火索。

小至衙門裡平時抬轎灑掃的粗役,包括修橋鋪路冬季清理河道,乃至去邊塞沙場征戰送糧挑擔,都是官府依靠徭役制度免費徵發來的很多時候,應役的人還要自帶乾糧草鞋,是不折不扣的五銅錢黨。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徭役是維持官府運作的基本條件。沒有稅款官府會倒閉,沒有徭役,官府同樣撐不過三天時間。

總之,凡是官府不付出酬勞而徵發民眾付出勞動力的行為,都可以歸類到徭役中去。

哪怕到了後世,在生產力低下的建國早期,政府同樣會發動民眾搞基建無論出發點是什麼,喊得是什麼口號,這就是變相的徭役。

說白了還是窮,沒有錢,又想搞建設,就只能這樣了。

然而徭役這種社會管理模式,在人類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卻又是必須存在的,因為官府無法從民眾手中收到足夠用來支援公共服務的貨幣。

古代社會經濟金融不發達,官府沒有印鈔機,民眾手中也沒有微信轉賬和信用鈔票,事實上絕大部分農戶手中,常年也只有幾個銅板,所以官府只能直接收取勞動力來抵扣稅金。

事實上自古以來就有民眾用掏錢的方式僱人去“代役”,不過這種行為多發生在城市居民和鄉下地主身上,在明代以前不算主流。

真正結束徭役這一社會形態的,還是人類生產力的提高。

工業化的普及,翻天覆地,改變了一切。早在1937年,美國大蕭條,羅斯福就開始僱人挖坑了......一撥人挖坑,另外一撥人填坑。

看看,從機器中噴薄出的商品財富,社會居然已經無法消化,需要政府掏錢僱人挖坑填坑,用來讓停滯的經濟流動起來。

以上,包括那些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都是工業社會反轉的標誌政府開始想方設法給民眾發錢創造工作機會,再沒有免費徭役一說了,因為只有讓工作的人獲得財富,這些人才敢於去消費無窮無盡的工業品,社會經濟才能運轉,日子才能勉強過下去的樣子。

而這次廣州特區的一號人物丁立秋,在增城縣推動的“新社會實驗專案之新版本徭役”,則是歷史和後世的結合品,是個怪胎。

...................

明代早期的徭役分為三種,一為裡甲役,二為均徭,三為雜泛。

裡甲役就是社群勞動,應役者通常就在本地裡坊幹活。均徭是官府經常性的差役,大家輪攤,各種出外遠行的活計都有。剩下一種雜泛是臨時性質,用來應對突發事件。

這幾種徭役形態執行到了明中葉,發生了改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