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軍營地裡的混亂場面,一直持續了差不多有一個星期才算安定下來,初步走上正軌。
到這個時候,人員手續也辦清楚了,各路探親訪友出門逛大街的也過了新鮮勁,於是營地裡終於開始了一波封閉訓練。
說是封閉訓練,其實也就是列隊走走齊步,熟悉熟悉口令,連正步都不用,算是縮水版的大學生軍訓。
另外,在訓練隊伍的同時,還留出了大量時間給這些人用來彼此熟悉,拉幫結夥。
總之,開拓軍雖說名字裡面有個“軍”字,但是行為方式和正規軍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很多地方甚至是反著來的。
這也是一隻殖民墾荒團的標準組織方式。
....................
政府是不會花費鉅額軍費去訓練這些人的,真要那樣的話,直接調集正規軍去南洋掃蕩就好了,還要這些人做什麼?
可惜,穿越眾到目前為止,一共才組建了不到5個營的正規陸軍。就這點兵力,要負責鎮壓南至廣州北至天津的多個戰略要點,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南洋雨林打仗。
養軍,是極端花錢的專案。
穿越眾手中的正規軍,是按照後世的建軍思路來的,走得是堆資源出精兵的路子。
這種方式是極其消耗資源的。在後世,比起軍費來,人們耳熟能詳的二馬之流還真就不算什麼了:一個標準的甲類步兵師,光武器裝置的採購金額就是160人民幣,這還不算4——20億左右的營房建設,另外還有鉅額的訓練費用以及人工工資。
注意,這只是一個師的開銷,兔子有多少師和集團軍?在國家面前,個人真是不夠看的。
穿越眾這裡同樣如此。別看只有區區幾個營的正規軍力,就這幾千人,已經吃掉了陸軍軍費的大部。
而即便穿越眾現在日進斗金,但是十七世紀的社會總財富本身就很低,還需要時間去培養增值。
事實上,陸軍再加上吞金獸海軍,就這點小小的盤子,從來沒有執掌過哪怕一個縣級市政權的菜雞穿越眾們,就已經被軍費坑得叫苦連天,終於知道執政的難處了。
所以開拓軍註定得不到太多資源,就是個野孩子。
另外,開拓軍的戰鬥模式和正規軍也有所不同。
在廣袤的南洋和土人爭搶地盤建立礦場和種植園,這種戰鬥模式的特徵是低烈度,日常化,時間跨度很長。參考北美印第安人征服過程的話,這個時間跨度甚至要持續幾十年。
這種以小據點為中心,進行長期“治安戰”,“游擊戰”的模式,很不適合正規軍出馬,只有把土地佔下來的種植園主才會常年累月得去保護自己的財產。
所以初期投入不足,以草臺班子開場的開拓軍,註定是一支“自負盈虧”“軍紀馬虎”“填人命如草芥”的雜牌軍。
另外,在一開始,這支雜牌軍就是計劃著用小團體去開拓的。一個小團體,在幾年幾十年後,很可能會演化成相鄰的幾家種植園,世代為鄰,兒女通婚,互相扶助。所以開拓軍是不限制內部拉幫結夥的,編制也比較隨意。
吳三爺他們就在這種局面下,投入了基礎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