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穆龍城商量完後,丁立秋丁師爺再喝一杯酒就拔腳走人了。他現在是特區區長,古稱帝都太守,還暫代著全省“發改委”的計劃工作,每天忙得腳不沾地,沒那麼多功夫和人閒聊。
出黃埔港後坐船,沿著寬闊的珠江往西走,期間路過長洲島......這時的長洲島只是幾塊小沙丘,中山大學城還沒影呢。
一路往西50里路後,珠江南岸一片喧鬧的工地,就是規劃中的特區了。
特區這塊地,其實就和北邊廣州城隔了一個後世的海珠區。後世的海珠區是淤積出來的沙洲,在這個年代是沒有的,雙方之間現在是一片廣闊的江面,光寬度就有20多里,算得上是隔海相望了。
岸邊是一排整齊的臨時木樁棧橋,現在幾乎每一座棧橋兩旁,都停滿了各式船隻。
當然了,即便是臨時棧橋,那也是穿越者工程師們利用砸樁機建造的,強度肯定超過了明人私建的那種,用來人力裝卸貨物沒任何問題。
就在丁立秋下船的同時,各條棧橋上小推車已經排出了隊伍,正在裝卸石塊水泥磚頭這些建材。
穿過忙碌的碼頭,沿途不停打發掉上前請安的各路大小商人和管家,丁區長硬生生花了半小時才從碼頭穿過,步行上了一號大道。
一號大道就是特區主幹道,目前還沒有起名,不過大機率會叫御街。未來等特區建好大佬們入駐時,就會剪綵命名了。
作為新區最重要的定位和地標,一號大道的建造標準很高。考慮到今後遊行,閱兵以及各種慶典活動的需要,一號大道光平均寬度就達到了50米以上,算上兩旁的人行道等就超過了60米。
說到這裡,其實有經驗的人已經看出來了,是的,一號大道就是照著長安街的模子來的。不過也有不同之處。由於眼下特區面積小,所以整條大道分為了兩段,在二分之一處是一座大廣場,這裡是行政區和商業區的分界點。
過了廣場,左右兩邊就是未來官署了。什麼交通部外交部等等各自都有一塊區域用來建辦公樓。普通官署區域過後,就是大型建築了:左手是首相官邸,右手是國會廳,道路的盡頭,一塊小廣場之後是皇宮。
帶著從人的丁立秋下船後,並沒有直接上他的專車,而是讓馬車跟在身後,他本人則沿著修建中的大道一路步行過去,沿途不停巡視。
經過1500人半年時間的艱苦勞動,用後世標準修路程式建造的大道,現在已經完成了墊高地基,夯實,鋪設基層和墊層等工序。
東西走向,總長達到3公里的一號大道雖說還沒有最後鋪設水泥,但是已經可以使用了。
現在丁立秋腳下踩著的,就是表面的煤渣層。
用煤渣層暫時替代水泥層也是沒辦法的事。臺灣那邊幾座老式工藝水泥窯,原本供應全國和歐洲人就已經不堪重負,現在又增添了廣東特區這個吃水泥大戶,根本就生產不過來了。
好在丁立秋這邊也是有計劃的:一套最先進(後世縣級)的迴轉窯水泥生產線已經開始在窯區公關技術難點了,一旦第一套裝置成功出廠,後續就會連續生產多套運到廣東來。
水泥是難點,鋼材同樣也是難點。之前幾座小電爐,盤子不大時能維持,但是下一階段要按後世標準大量上馬正規工廠時,肯定也就不夠了。
所以首先還要在廣東建高爐,修正規鋼廠。
想到這些麻煩的工作,再想到目前遍地土匪的爛糟局面,丁立秋不由得暗自搖頭嘆氣:“任重道遠啊!”
在一號大道商業區兩旁,一些用白石灰線劃出的方格里,已經有不少明人自己修的建築物拔地而起了。
當然,說是土著自己修的,但是包括圖紙,施工規劃,建築材料,以及工程監理這些,都是特區政府提供的,收費也不高。
說白了,明人東家只是負責掏銀子和僱傭建築工人,其餘的活都被穿越眾包了。這樣一來,一大批風格相同的仿中式樓宅就立了起來,走得是後世的步行街路線。
這些建築主體是紅磚,外牆刷白,通常是二層或者三層,都配有玻璃窗和中式吊角飛簷。臨街的一面是商鋪,後邊是院落,符合明人習慣。
商鋪的經營內容大多是工業品和傳統奢侈品,說白了就是十七世紀的香榭麗舍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