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以北是明國的棉花產區,尤其是松江府及其附近地區。事實上整個長江三角洲,在明末的棉花種植面積已佔十之八九,衣被天下不是說說的,歐洲人都能買到,運去西亞和南美。”
正在臺上侃侃而談的,是某個有志於跑去松江府開棉紗廠的專業人士。此君不用說“生前”肯定在紡織業幹過,所以他針對市場分析得很專業。
“無論是原材料,還是熟練工人,在松江都能就地解決,這種條件其他地方是沒有的。等咱們的機器一進去,很輕鬆就可以控制住上游的棉紗產業,然後往下游滲透。”
“我這裡有不下二十款19世紀水平的紡織機圖紙,蒸汽,電力,甚至是畜力都可以帶動,只需要很少的進口零件,加上自產鍋爐就可以工作。”
看到臺下大部分人都在傾聽,這位仁兄不禁為自己準備了很久的事業小小得意了一把。
到最後他下臺前,還說了幾句略帶鼓動性質的話語:“眼下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職工們,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還穿著麻布和福建土布,這都是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
“一旦咱們在上海灘建廠,那麼臺灣這邊只需要等著穿成衣就行了。包括海軍的船帆在內,我有信心在八個月內就讓全體國民穿上工裝夾克和牛仔褲,順便再出口一些高檔棉紡品給外國佬。”
“我的話完了。”
看到這位仁兄躊躇滿志地走下臺,早上還在大肆起鬨吐槽那些不靠譜人士的霍雄和米碩兩個,這次倒是沒有搗亂,而是換上一副沉思的表情,坐在人堆裡不吭聲了。
下午上臺的這些人,就不像早上那幫人可以隨意轟下去了。因為到這時候,大部分上臺人士都屬於比較重要的第二產業,這些人手裡有資料有計劃,主張得也多是有關於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不是臺下人裝傻耍賴就能糊弄過去的。
包括棉紡計劃在內,還有諸如造紙,瓷器,傢俱,日化等等一批輕工業計劃,也在下午剩餘的時間裡陸續被人提了出來。
這些計劃裡有去明國安營紮寨的,也有立足於本土,大肆爆出產品搞傾銷的,總之,都是能賺錢賺人賺市場的成熟計劃。
......
頭天的會議結束後,第二天上臺的就是真正重量級的行業了:軍隊,重工業以及第一產業。
軍隊是個籠統概念,這裡麵包括了陸海軍,特戰隊,情報總局,以及警察和即將成立的“皇協軍”司令部這些山頭。
每個山頭都派出了各自的發言人,在臺上力陳本部門的重要性。各種武器裝備,大炮鉅艦就像不要錢一樣從這幫人嘴裡噴了出來,彷彿明天一早崇禎兄就會帶著百萬鐵騎衝進臺江一樣。
軍隊代表過後,重工業這邊念報告的反倒是隻有一個人:鄒國慶。
由於重工業各廠之間的關聯性太強,必須要統籌規劃,所以沒有山頭一說。工業黨們在內部論壇上也早就開好了會,列出了明年的發展計劃,現在就由鄒閣老念一念就可以了。
看到穩坐釣魚臺的工業黨,像臺下的霍雄和米碩這種第一產業大戶,也是止不住頭頂冒涼氣:工業這東西關聯性太強了,裝置或者不進口,要進口就必須將配套的耗材和配件生產裝置一同搞定,這確實讓人頭痛。
而且在這方面他們還不好反對。譬如鄒國慶要求的500噸級四柱油壓機專案和某些專用機床——雖說這些裝置可以用來造大炮,但人家報告裡可是說用來提高拖拉機質量的。
就這樣在糾結中,以梁樂天為首的第一產業集團陸續上臺了。
儘管一直以來窯區工業基地都熱火朝天,帝國的各項事業也都蒸蒸日上,但是資料是不會騙人的:自登陸大員以來,佔有進口物資最多的,還是不顯山不露水的第一產業。
人們往往會忽視農林牧副漁這幾樣土了吧唧的行當,但是作為智商正常的穿越勢力高層,從一開始就沒有放鬆過對這方面的投入。
農業永遠是一國最重要的根本,無農不穩不是說著玩的,高科技裝置再多,大炮再猛,一旦餓了肚子,某勢力治下的幾十萬草民瞬間就能露出獠牙,造了老爺們的反。
所以一直以來,進口物資對於第一產業的支援其實是最多的,總量超過了30%。這裡面不但包括良種,實驗室,種牛,這還體現在了工業方面:早期的拖拉機就是硬生生揠苗助長出來的,當時包括煤氣發動機在內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大辦公室蠻橫地靠進口物資撐起來的。
這種做法的影響是深遠的,導致現在工業黨想要進口點裝置,都要想方設法和農業聯絡起來。
......
一臉微笑的農業大臣梁樂天穩步走上了臺,毫不在意臺下那些樂色憂心忡忡的眼神。
果不其然,身為最終BOSS,梁樂天第一個計劃就引燃了全場:墾丁50畝橡膠種苗+500畝橡膠種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