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赤崁大樓進度緩慢,目前只有圍牆和角堡施工到位,設計中“門”字型三層紅磚樓,眼下連第一層都還沒蓋好。
即便是這樣,來自工業社會的偉力,還是極大地震撼著來訪土著們。
漂亮的濱海大道,厚重整齊的紅磚牆,兩旁整齊的行道樹,還有那規劃成棋盤格,站著一排排吊腳樓的居民小區。
無論什麼東西都是整整齊齊,這種詭異的風格讓土著無所適從,他們能感覺出這種建築格局背後暗示著的巨大力量,只是無法表達。
迷茫的人們隨後又來到社群裡詳細參觀,長條型的勞工宿舍,精緻的家庭型小屋,寬敞的食堂,平整的操場,還有供水系統——不停繞著圈從小溪裡提水的驢子,紅磚砌成的蓄水池,淨化池,竹子做成的管道......
最後是重點:赤崁小學。
親人在這裡見到了被帶走的孩子們。孩子早已變樣,再不是光著屁股亂跑的鼻涕蟲,他們穿著合身的衣服,已經多少有了點教養,睡在整潔的宿舍裡,每天按時坐在教室上課。
為了解釋為什麼要給孩子們上課這個哲學問題,擔任總導遊的馮峻馮大和尚可是頗費了一番口舌——新附民現在已經不屬於外交層面,管理權被轉到了人力資源,也就是未來的民政部門,所以今天的總導遊是馮峻。
習慣於結繩記事和口口相傳這種傳承方式的土著,很難理解“學校”這種大規模集合孩子的傳承方式,好在穿越眾也不需要他們理解多少,新附民只要知道,小孩子在學校吃得好穿得好就行,至於小朋友養大了聽誰的......到時候再說吧。
在小學食堂裡,參觀團吃到豐盛的午飯。明人和土著的孩子統一穿著粗布校服,統一留著小平頭,他們親密無間,不分彼此,沒有人能從外觀上區分出誰是明人,誰是土著。
......
為期半天的參觀活動結束了,每位參觀團成員得到了一份精美的禮品:草鞋。
這種紅綠相間,鞋底面和涼蓆一樣細緻,光滑的機制拖鞋,手工是打製不出來的,穿越眾不用費心思想著怎麼把皮鞋賣給黑叔叔,自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大員土著最喜愛的產品之一。
送走了50個身上掛著拖鞋,高高興興回村去的家屬,由貢達率領的100名新附民戰士,被帶到了赤崁新區最南面的一塊棋盤格里。
這處棋盤格以及坐落在此的一些宿舍是新蓋好的,現在已經被規劃為“赤崁軍營”的一部分。而今天在軍營操場上等待著土著戰士的,是以韓小波為首的陸軍軍官,以及另外幾個穿著花花綠綠迷彩服的人。當然,此刻的操場上肯定少不了一夥正在抓緊一切時間站軍姿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