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圖紙敲定,下一個專案是臺江造船廠。
造船廠本身並沒有出現反對的聲音,主要是關於配套設施的爭論比較多:木料不缺,可穿越眾的工業體系現在遇到了第一個難點:鐵。
資源是有限的,到底是把手頭的資源,投入到臺北的鐵砂礦挖掘中,還是投入到閩浙粵的生鐵收購中,眼下這兩種方案都有支持者,就像後世關於“造不如買”的爭論一樣,這事也處於討論中。
17世紀的臺北,是有天然鐵砂礦的,雖說總量不多,但足夠穿越勢力挺過初期。然而眼下就跑去臺北開分基地,穿越眾的運輸線要面臨巨大的軍事風險:包括盤踞在臺北的西班牙人,包括盤踞在臺灣中部笨港一帶的福建移民,這些人是鄭芝龍的屬民。
要想安安穩穩開發臺北的鐵礦和硫磺,就要首先趕走西班牙人和佔領笨港——穿越眾眼下所有的精力都傾斜在基礎工業上,根本沒有多餘的資源和老鄭還有大餅臉們幹仗。
所以暫時先從閩浙粵三省購買明人的生鐵,就成為今天大會上決定的第二個議題。這個方案還派生了另外兩個決定:窯區進口小電爐,窯區和赤崁新區之間挖電纜溝。
小電爐不用說,那是必須的。但是要進口將近3公里的電纜和電力配件,只為了赤崁人民用上電燈和船廠用上電鋸,這個非必要專案,今天在大會上遭到了強力阻擊:想想非洲人民還吃草呢,你們就要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了?——最後這個方案遭到閹割:先挖溝,等啥時候本子的銅湊夠了,咱們能自產電線再說......
兩個議題吵吵完早已經過了飯點,老爺們草草吃完工作餐,又開始替土著們操心了。
說是替土著操心,其實是要乾土著一把。
和其他遇到的問題一樣,每當人們想幹點什麼,總會發現有很多前置條件先要滿足......
鹽場。
嘉南平原是中國最適合曬鹽的地區之一:地勢平坦,陽光充足,全年雨量集中在夏季,海水鹹度高。
歷史上這裡曬鹽300餘年,布袋,七股這些金牌鹽場,每年的產量都在10萬噸以上。
穿越眾自然也是要曬鹽的,那句話怎麼說?穿越不曬鹽,菊花要撒鹽。
鹽是重要的商品,尤其是在大明某些缺鹽的省份,比如海對面的福建;鹽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窯區基地下一步就要針對鹽來上馬裝置。
穿越眾用不著跑到北面10幾公里外的七股地區去曬鹽,整個臺南沿海都可以。然而考慮到已經成為工業基地汙水排放渠的新港溪,那麼,未來的鹽場最好還是稍稍往北一點,越過新港溪,在曾文溪和新港溪中間選址為妙。
然而這樣一來,鹽場就面臨著一個現實威脅:新港溪以北,是麻豆社和蕭壠社的地盤,而這兩個土著村落聯盟,迄今為止並沒有向穿越勢力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