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7年12月18號,1218,一個很吉利的數字,一個應該被歷史銘記的日子。
所有在大員工作的勞工,不分等級和國籍,今天全體放假一天。商館腳下的棚戶區面積,比之前已經小了很多,那些破竹棚已經陸續拆掉,統統被送到窯區燒火。
一大早,除了留守的炮臺值班員之外,在大員商館的所有穿越眾一個不剩,全部出馬,一群人浩浩蕩蕩登上元鬥號,往臺江對岸駛去。今天元鬥號極其奢侈地開動了舷外機,5分鐘後就來到赤崁新區碼頭。
赤崁新區規劃中的新城堡,迄今還是一片海灘空地,只不過地面已經硬化完畢。新城門口設計好的赤崁大道,眼下還是一條土路,兩旁預留好的溝渠之類絲毫沒有動工的跡象。
新城對面的棋盤格,第一排也沒有動工:設計中是用來搞商業街的,眼下顧不上。但是第二排棋盤格就不同,已經有一格半的土地,被“大洋房”填滿。
每一塊棋盤格,設計中要容納10座“大洋房”,也就是100人,還要有廁所,水房這些公用設施。棋盤格的正中是操場,員工們吃飽了晚上可以在操場打群架......打籃球是不行的,沒有進口配額。
“大洋房”的建造進度其實並不理想,人力的匱乏是一方面,榫卯結構也露出另外的缺點:必須要懂行的木匠,一點點用手工鋸削出來。乾燥,切削好的木料現在堆積如山,但是瓶頸卡在手工榫卯上。
好在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啦,釘子會有的,合頁也會有的......只要曹總今天給力。
走在濱海大道上,面帶微笑,被重重拱衛著的曹總當然胸有成竹。穿越眾組成的大隊伍,這時沿著土路徑直往北,沿途經過大洋房區,經過日本人村,再經過一片荒涼的“腐地”,終於來到窯區。
位於新港溪南岸的窯區基地,已經準備好迎接工業文明的從天而降了!
距離溪岸300米處的核心動力廠房是最重要的建築。廠房是由內部連通的幾間木棚搭成,粗大的柱子支撐著頭頂的冷藏車箱體板,土洋結合,風格詭異。
前兩間是鍋爐和發電機房,地坪是用珍貴的水泥鋪成,後兩間是生物質顆粒機和木料粉碎機,地板用“傳送箱”拆下來的鋼板鋪就。
核心廠房和溪流平行,就像一條短短的青蟲,俯臥在新港溪旁。青蟲的尾部堆滿了大片的木材——木工根本來不及切削如此多的木料,只能任由它們堆積在那裡,等待著不久後電鋸的出場。
核心廠房腳下,已經挖好了一些寬窄不一的溝槽。前期儲備的一些管道和電纜,全部用在了連線木工廠房和磚窯的管路上,四周圍伸出去的便道連線著已有的幾處建築。
梯形的土磚窯在後世早已滅絕,穿越者現有的材料連輪窯都建不起來,只能先建一個效率很低的獨窯。磚窯的牆體和煙囪全部用澎湖運來的玄武岩砌成,方正的岩石只需要用手工砂輪稍稍打磨,就是很好的建築材料。
磚窯後邊規劃好的堆場裡,是一座座腐熟後的生土堆。所有庫存的耐火水泥都用在了磚窯身上,穿越眾現在已經是孤注一擲,後世帶來的水泥已經全部用光光,就等著磚窯點火,燒點紅磚和土水泥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