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抵達洪都城外之時,已經是正午。
陳友諒攻城的部隊剛剛撤下來修整,各營地仍在埋鍋造飯。
古代征戰,尤其是攻城戰,不會像電視劇裡那樣,一天之內打個不停。
凡是攻城戰的話,基本上都是分配出來的主力攻城部隊,配合各種攻城器械去攻城。若要一天不間斷的攻城的話,那麼就要分配出很多梯隊輪番進攻。
陳友諒雖然有六十萬大軍來勢洶洶,但如果攻城出現了大量的傷亡的話,那麼對士氣會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這裡的攻城戰鬥基本上就是“零敲牛皮糖”,時不時地趁著敵軍不備便來一下,讓敵軍疲於奔命,大幅度的消耗城內的各種物資。
一般攻城圍城戰,只要城中的箭矢用盡,糧食吃完。對方疲憊士氣低落的時候,大機率就會開城投降。就算不投降,對方沒有了士氣,那麼想要擊敗對方也是易如反掌了。
但如今洪都之戰才剛剛開始,朱元璋假天子命,又有朱文正親自上陣的以命相拼,洪都城內的守軍如今士氣正盛。
儘管陳友諒打出了“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的口號,但是對方兵精糧足士氣正盛,因此並未忙於進攻,更多的是圍城為上攻城為下。
並且在洪都城的四周設立了警戒部隊,防備朱元璋的馳援。待到對方彈盡糧絕抵抗意志鬆懈的時候,才是攻城的最佳時機。
張無忌遠眺著被各種攻城器械摧殘過的洪都城,還有護城鴻溝中未及掩埋的屍體。還有城牆上的鮮血,不由得嘆了口氣。
中原人自古便不缺少血性,只不過更多的時候是勇於私鬥。正如大宋一般。兩宋國祚雖然三百餘年,但累及各種農民起義卻有四百三十餘次。若是兩宋能把這種“私鬥”的厲害用在抵禦外辱上,想必也就不會有靖康之恥,崖山之恨了。
眼下正午,無論是朱文正的守城軍,還是陳友諒的攻城軍都在休息,用飯。預備下午第二輪進攻。
而張無忌也是拿出了隨身攜帶燒餅,肉乾。
一口清水,一口燒餅夾肉,吃的好不快活。水足飯飽後,張無忌也是找了一處陰涼之地好好地靜靜地等待下一場戰鬥的來臨。這一場不僅僅是朱文正和陳友諒的戰爭,更是他的戰爭。因此他要好好的養精蓄銳。
自己只有在陳友諒的大軍攻城的時候,當眾出現在眾人面前,那樣的威懾力才能顯現自己的身份。讓明尊“身死”的謠言不攻而自破。
畢竟話說千百遍效果都不如親眼所見。若是兩軍不聽自己號令的話,那麼他便以自身的武力,阻止他們。
不過眼下張無忌心裡倒是也有點沒底。雖然未戰先怯是兵家大忌。但是張無忌也從沒自大到覺得自己一人能勝過六十萬大軍。
自己施展“神威”,威服眾人的機會只有一次。若是這一次能鎮住眾人的話,那麼萬事大吉。
若是鎮不住的話,那麼縱使是自己,也要重新考慮回西域東山再起。亦或者向自己的老丈人汝陽王妥協,做一個忠於“大元”的“狗漢奸”了。
之後勾結蒙元揮師南下,徹底平定各方“叛亂”,然後自己就在蒙元的支援下成為一個佔據江南半壁的“兒皇帝”。
不過東山再起什麼的倒不是最大的問題,若是自己這一次不能震懾三軍的話,那麼明尊的“神格”,將會像周天子的權威一樣一落千丈。
眾人不敢反抗張無忌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塑造成了“神明”,若是自己無法抵擋,讓天下人知曉縱使是“神明”在摧枯拉朽的人力面前也是泥雕木塑,那麼自己怕也只能做個君權神授的“天子”,而非是神權君授的“人皇”。
因此張無忌這一次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