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修士,餘晚的記憶力已能做到過目不忘,這第一排架子書籍查閱過去,她翻閱到了過於佛界形成的原因。
原來最初,佛祖釋迦摩尼也是婆羅門的信徒,甚至在等級分化極為嚴重的婆羅門中,釋迦摩尼的祖先就是出身於婆羅門的二等貴族剎帝利家族,到了釋迦牟尼這裡,他的信仰與階級分化相悖,他奉承眾生皆苦,眾生皆平等,眾生皆可佛,遵循五戒六度十善業道的法旨,度己度人。
也正是他的想法與婆羅門相悖,便選擇自立門戶,成立了婆娑世界也就是佛界。
與他信念相投之人,漸漸地撐起婆娑世界,在被四等貴族拋棄的賤民一族之中,是佛陀界人數最多的,而婆羅門對賤民們的他們不公不平等的對,讓他們飽受欺凌,而婆娑界的出現,讓他們內心得以救贖和解放。
更何況,佛修更多的是將就苦行修的方式度己度人,更是讓信徒們冥冥之中讓自己覺得被不平對待,是對自己修行的考驗,以苦體驗百態,修行自身,不就是當下人們所做之事麼?
有了這方認知,眾人皆認為自己便是在修行,是在歷劫,受佛祖點播,皆能度化自己內心的抗拒和不安,讓自己心中平和,尋得一方淨土……
似是找到共情之處,佛教的信徒,在極短的時間迅速擴充,遠遠超出了最初的創世神教婆羅門的信徒,這也就是為何兩大派教,存在於這方世界,最終為何以佛陀界為準。
在大概瞭解到了佛陀界的歷史來由之後,餘晚發覺佛教功法,真的更多需要加持佛印氣息,也就是信徒們的信仰之力,才能最大發揮,而且這信仰之力尤為神奇。
它的存在更像識海里的月輪之力和天地靈氣的結合體一般!它既能同天地靈氣一般隨時隨地可在,但又不一定能為你所有,除非是信徒被你真心征服,他們願意信仰供奉與你,讓你成為他們的信仰之神時,它凝聚起來的力量,超然於天地之間的靈氣力量,強悍如月輪之力一般,勢不可擋!
原本餘晚覺得自己若是也想得到這信仰之力還是相當的艱難險阻的,畢竟自己不是佛修,不會得到佛祖如天道似的,冥冥之中,反饋回來的信仰之力給於徒子徒孫們的身上的。
可當餘晚看到佛說眾人皆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些話語之時,餘晚知道,佛無處不在,就如天道一般,無處不在,它們皆都是自己心中的信念,而這股信念,是佛是道並太大無差別,畢竟道與佛有很多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者之間卻與魔有著本質的差別,有了這番認知,餘晚覺得,她還是可以契約一件佛器的。
哪怕自己不是那唸經誦佛的料,更不是那六根清淨之人,只要堅持自己做人的根本底線,畢竟在這玄幻世界裡,她也不是那種弒殺之人,能做到弒殺的份上,也都是被迫的。
若是那十善業道盡量遵守,想來還是能吸取一定的信仰之力的吧?!
這樣的話,看看能否修煉一些佛咒,全程看下來,也就這類相較於那些佛法功德的法力加持,還相對簡單易懂一點。
畢竟過於費腦子的事,餘晚真心喜歡不起來,她更喜歡簡單粗暴,又能立即解決問題的東西。
再說,最初她也是被妙弗的卍字法訣給吸引住了,這興趣一起,總是讓人念念不忘,既然發現能解決非佛修能使用的辦法了,那為何不學這佛咒呢?!
有了決定,餘晚就相當於有了明確的目標,果不其然,當第一排書架原本一本本看下去之後,但到了第二排之時,餘晚便開始挑著看了。
佛教書籍分三類,分為經、律、論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
而關於“咒語”這一說,則是屬於佛經之中,於是餘晚便針對性的挑選關於佛經的書籍典冊來查閱。
最終翻找查閱,餘晚看到一本名為《佛咒經集》的典籍,其中一部關於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被視為《咒經》,全文看下去不過三百字,卻字字珠璣。
不同與符咒,符咒需要藉助筆墨來繪繪製而成。
而佛咒則如經文一般,靠心眼口通達,順心順意,刨除雜念,附口而出,便能成“咒”!
這倒是引起餘晚的注意,甚至餘晚靜心凝神,靜跟著這咒經上的文字,開始喃喃自語的默唸起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