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華公開喊話,想要參演郭帆下一部電影…
何必呢?
當初郭帆透過吳孟達想要邀請劉得華出演劉培強,被他拒絕了…
然後才有吳景緊急救援…
說回沈明,一段時間找他的太多了,沈明乾脆以備戰《致命武器》為理由,拒絕了所有的採訪
除了《看電影》專訪…
這是之前就已經答應的!
……
專訪的地點就在沈明家裡。
書房,沈明坐在椅子上,面色沉穩。
“《火星救援》票房這麼高,你們之前有想過嗎?”
“這個確實想過,基於《流浪地球》的高票房,我們覺得這個專案只要做出來,票房就不會太低,而且有文化部的支援,但是說實在的,沒想到會這麼離譜,居然登頂影史第一了!”
“聽說你們要展開了很長時間的調研?針對哪些方面?”
“這個要等到下映後才開始調研,等到熱潮褪去,因為那個時候,觀眾反饋的意見比較客觀!”
“比如劇情上的問題,人物好與不好,哪些地方沒有交代清楚,場景美學是不是有違和感,角色穿的那身衣服好不好看,有那些地方讓大家覺得不舒服,以及對影片本身的預期有沒有達到?沒有達到的我們就得在後續的作品中想辦法滿足觀眾的預期。
“還有更細分的,包括年齡層、性別、需求,以及資料上的調研。透過線上和線下的訪談形式,以及在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分別再一次放片之後,再做一個問卷讓大家討論幫我們劃重點,最後確定哪些是要調整的核心。”
“所以,會有下一部?”
“下一部可能不是《火星營救》,但是型別相似。”
“你個人對電影的總結,以及預期是滿意的嗎?”
“這個要分兩個層面來講。第一個是理想中的狀態,其實好多地方都沒有達到預期,不管是製作層面,還是人物上面,以及拍攝和特效,始終有很多地方差很多;第二是客觀狀態,這部電影我們從立項到上映只花了26個月,已經比《流浪地球》的週期縮短了百分之四十!”
“技術上有什麼困擾?”
“其實,《火星救援》的特效放在國際上也算高層次的,偏寫實的特效,這個真要感謝《流浪地球》鍛鍊了隊伍,我們做《流浪地球》的時候,也想偏寫實的,但是,經驗不夠,只能各種用CG技術替代場景渲染,為什麼要用加風雪嗎?這都是討巧,就像當年《侏羅紀公園》一樣,為什麼要下大雨,遮蔽細節的不足呀!”
“最頂級的特效,像《猩球崛起》就很寫實,我們的下一部《流浪地球2》就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那你覺得相比較《流浪地球》,《火星救援》的優勢是什麼?”
“還是電影質感吧,《流浪地球》有相當硬核的概念設計和科幻屬性,被電影裡某一部分家庭情感、個人情感給消解掉了,甚至有很多前期概念設計最終在電影並沒有得到呈現。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到這是一個硬科幻,更像是災難片。到了《火星救援》,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科幻感,本來想給我設定一條家庭線的,直接被拒絕了…沒有必要!”
“你覺得科幻電影到了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