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的禮堂內,沈明正在跟師生做一些電影方面的分享和交流。
從《黃金大劫案》開始,電影宣傳開始越來越多的走進高校校園,對談、講座、首映禮,電影公司正努力培養這些學生,同時也是電影院裡最主流的消費人群對自己的好感。
這個是當初《黃金大劫案》的宣傳部總監關雅荻提出來的,《大劫案》前有《泰坦尼克號3D》,後有《超級戰艦》、《黑衣人3》…
最終票房斬獲1.5億,走進校園的營銷宣傳方案功不可沒!
營銷宣傳不一定能直接帶來好票房,但好票房一定離不開營銷宣傳。
《護旗》採取的營銷方式叫口碑營銷——先小規模點映,然後大規模點映,最後直接上映!
跟它相反的,《誅仙》的營銷方式是飢餓營銷,“不安排任何超前影片觀看”和“不透露任何電影內容”的方式,調足粉絲胃口,讓觀眾提升期待值和好奇度!
事實上,沈明也挺好奇的…
他以前玩過《誅仙》遊戲…
……
“其實我一開始是準備定檔國慶的,但今年的國慶檔實在太擁擠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連三爺的《解放之終極營救》都只能往後推…”
“年初我跟寧昊她們幾個聚會的時候,提到了《我和我的祖國》,他們邀請我加入導演陣容,我最開始想把《護旗》納入《我和我的祖國》,但是寧昊執導的片段叫《你好,北京》跟《護旗》撞了題材,都屬於奧運,那我只能自己攢局…”
“為什麼要做導演?”
“還是想有所突破吧,當你在演員的領域很難走進的更遠的時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試著在導演領域闖一闖,沒準能有收穫…而且偉大表演通常是因為偉大的作品!”
“演技?”
“隨著你慢慢的年齡的提升,審美的變化以及對自己的要求的不同,或者你看到的、經歷到的東西不同,感受可能不太一樣。那這個時候,演技就自然而然不太一樣了。”
聊了不少問題,到了觀眾提問環節。
“沈明,你覺得導演跟演員有什麼不同?”
“演員的工作更多集中在表演,這是你的本職工作,它就比較純粹。當導演的時候可能想的比較多,電影拍攝的過程存在著混亂,很多麻煩讓人處理的很崩潰,但也是因為這些,拍電影才有了一種魅力,很感謝我的團隊!”
“電影是合作的藝術,只有導演或者只有演員,永遠無法成就一部戲。只有透過演員、拍攝團隊、後期製作等多方合作,才能將一個劇本場景繪製成故事板,然後到分鏡頭,然後拍成一場戲,再透過剪輯,才能形成我們想要的影片。也是有了這些階段,很多人說電影是在做減法,從一個想法,到實現出來,總是差了很多。”
“沈明,過去幾年,你的成績非常好,大家都叫你“票房王”。這幾年下來,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你覺得還存在一個演員的票房號召力這種事情嗎?”
“哇,這個問題問的好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