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電影之所以被化成型別,在於它揭示的是普通人對環境的反抗,從而變為更好的人這一不變的規律,無一例外都是一個“圓夢”的過程!
而《爆裂鼓手》呢?
電影開頭,是一個聚焦的長鏡頭:安德魯一個人坐在走廊的盡頭。他穿一件白色的T恤衫,在頭頂白色燈光的映照下,彷彿披上了一層白色的天使光環。
暗青色調的寂靜走廊在畫面的前景中形成了一片空曠的留白,攝影機非常體貼地往前移動,好讓觀眾能夠看清這個天使般的少年。
這個鏡頭慢慢拉近,是努力練習的沈明飾演的安德魯。
然後J·K·西蒙斯飾演的特倫斯·弗萊徹從陰影中緩緩登場,首次露面就充滿了神秘的黑暗氣息。
兩人出現在同一張構圖裡,即使不懂他們說什麼,也能感受到弗萊徹強大的氣勢還有安德魯的軟弱…
達米恩拍攝J·K·西蒙斯用的是微仰拍的近景視角,很容易就給人一種強勢的感覺!
拍攝沈明則是平角鏡頭或者以J·K·西蒙斯的視角,俯拍…
“明天去排練廳!”
留下一句話,弗萊徹離開…
按照一般的模式,開頭是19歲的安德魯被導師弗萊徹相中,進入正軌樂隊,然後安德魯會在老師弗萊徹的鞭策之下,雖經歷了一系列失敗打擊,但最終憑藉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最終的成功,成就了一番事業。
大團圓結局!
這就是標準勵志片!
《爆裂鼓手》如果是一個有音樂天賦的鼓手在導師壓迫下,綻放了天賦,然後實現人生理想,沈明估計不會接,更不會這麼用心演繹!
往前一步,如果安德魯意識到自己變得不像自己,然後離開舞臺,回到現實,那就成了《穿普拉達的女王》的男版,沈明也不會這麼有感覺;
這部電影的魔力就在於安德魯在弗萊徹的壓榨下,被同化了!
他也變成了瘋子!
“我寧可為了音樂,家破人亡,酗酒吸毒,34歲就死掉但被人銘記,也不願家財萬貫一生平安卻不為人所知!”
為了音樂‘夢想’?
談不上,他就是想證明自己!
導演很用心刻畫了安德魯的努力:
鼓槌讓手磨起皮,留下血,安德魯只是撕開一張創可貼,貼在虎口上,繼續練習;
他用冰水給發燙流血的雙手降溫止血,然後繼續練習;
甚至他都出車禍了,還是選擇跑回舞臺,明知道演出已經搞砸了,他還要顫抖地撿起掉在地上的鼓槌,可謂是在用鮮血祭奠作為一個鼓手的一腔熱枕啊,不可謂不煽情…
在最後登臺表演的時候,弗萊徹臨時換了曲子,樂隊的其他成員都從容不迫地拿出新曲的譜子,安德魯懵逼了…
因為他根本沒有練過這個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