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怡和為什麼惶惶不可終日,因為有些事情,他們都是知道的。”
“只不過對外港府沒有放出這個訊息,大部分華人階層,是不知道的。”
李長河笑著點點頭。
別說麥理浩了,李長河估計,就連老包當時去,恐怕也不是單純的走親那麼簡單。
別的不說,包鈺剛可是好幾年前就被英女王授予CBE司令勳章了,這不僅是榮譽,其實也代表了政治地位,港府乃至唐寧街,顯然也是在拉攏這種港島華人牌面人物。
所以,李長河雖然不點破,但是從現如今的形勢上來看,包鈺剛去大陸,恐怕也有政治考量。
畢竟他算是如今港島華人裡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甚至再往深處想一想,九龍倉會不會就是大英和港府拉攏包鈺剛的籌碼?
李長河其實在心底,不排除這種可能的。
不過前世歷史上的很多事情證明了,老包還是心向大陸的,起碼跟另一個李姓二五仔不一樣,他除了捐款,也是實打實的在船舶工業方面幫助大陸。
至於心態問題,李長河覺得這個都很正常,畢竟不是人人都開天眼,很多富豪在初期跟大陸接觸其實都是很複雜的心態。
懼怕跟愛國心思混雜,談不上誰輕誰重。
所以古人說,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
你要是光從思想上去評估下判斷,那很難找出完全符合需求的人。
所以國家很多時候開展合作,包括對外,思考和評估的也是“跡”,而不是它們的“心”
“伯父,所以這件事情,雙方遲早是要談的,而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英國人根本沒有談判的餘地。”
“說白了,港島離的深市那麼近,只要我們想,收復這邊根本毫不費力,當年就能收復。”
“英國人談到最後,最多我們也就是給他個體面而已。”
“當然,有些屬於它們的利益,我估計他們也會盡力爭取,比如說怡和,太古他們如今的商業收穫。”
“不過到那時候,我覺得我們也可以談,比如說,放開對大陸務工的管制。”
“你是說?到時候用官方的力量,讓港府破開這個口子?”
包鈺剛此刻頗為驚奇的看著李長河問道。
說起來,他這其實還是第一次跟李長河討論關於港島正直上的問題。
“對,比如說,讓港府同意,每年開放三千人,或者五千人的官方用工缺口,總之就是這麼個意思。”
“到時候,我們主動把人引過來,就是了!”
“但是這事,恐怕需要我跟伯父一起努力,大陸那邊我去談,而港府這邊,只能伯父出面。”
李長河此刻鄭重的衝包鈺剛說道,李長河有信心說通大陸那邊,但是港府這邊,說實話,就得包鈺剛出面了。
而就在李長河跟包鈺剛暢談的時候,此時此刻,遠在京城的朱琳,也出現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