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始,莊重文文學獎已經辦了三屆,每年對三部(篇)作品予以重獎每獎10萬元的獎金,堪稱中國文學獎項評選的獎金天花板。
憑藉著豐厚的獎金,莊重文文學獎在這幾年裡影響力與日俱增,儼然已經穩壓茅盾文學獎一頭,成為國內第一文學獎。
但莊重文文學獎在文學界所取得的地位和影響力,又絕不僅僅是因為獎金。
《大家》雜誌也舉辦過「天家文學獎」,也是10萬元的獎金,但也只是圖了一時熱鬧,後續並沒有形成大的影響力。
顯然評獎這種事,僅靠著高額的獎金顯然是行不通的。
文學界也時常有討論,為何在各類文學評獎日漸銷聲匿跡,連茅盾文學獎都不時跳票的情況下,莊重文文學獎卻依舊能夠每屆如期舉行,並且評出文學界較為認可的作品呢?
大家討論來、討論去,覺得歸根結底還是當年林朝陽給莊重文文學獎打了個好基礎。
在國內的眾多評獎當中,莊重文文學獎不管是評獎制度還是組織架構都堪稱獨樹一幟。
採用大學生作為獎項的初選評委,當年還在文壇引起了廣泛的爭論,許多作家、評論家對這個做法並不感冒。
他們普遍認為,大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和閱歷遠遠無法和專業評審相提並論,不足以支撐他們完成一項國家級文學獎項的評審。
但事實證明,這些人都犯了經驗主義和迷信權威的錯誤。
許多大學生也許閱讀深度並不夠、人生閱歷也沒什麼豐富,但他們的平均文學素養卻幾乎可以說是站在了這個國家的巔峰。
在這個11億人口的國家當中,你幾乎找不到平均文學素養比大學生還高的群體,哪怕是那些高校教師和中高層官員也不太可能。
如作家、編輯、評論家這類專業的文學從業者,如果單獨拎出一小撮頂尖群體,倒是能比大學生群體強。
但問題是隻要是圈內的人,評獎肯定會有傾向性,自然也就容易影響獎項的公平。
所以綜合來看,當年林朝陽堅持以大學生群體作為莊重文文學獎的初審評委,簡直是再正確不過的事了。
這種組織方式保證了獎項入圍作品的水準,真正做到了優中選優,且極大的避免了在初選階段就出現滄海遺珠的情況。
畢竟大學生們的精力實在旺盛,很有「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幹勁,哪怕是再椅角疊男裡的作品,他們都能翻找得到。
莊重文文學獎的評獎專注於這個文學領域最重要的文學體裁,除了大學生們的積極責獻,當然也離不開評委會的努力。
按照評審制度,莊重文文學獎的評委會將由作家、編輯、評論家、電影家、
戲劇家、學者等文藝界骨幹力量組成,除此之外每年還有少量的普通讀者加入作為評委。
豐富的評委配置也讓莊重文文學獎的評選更能傾聽大眾的聲音。
6月初,燕京的天氣逐漸由春日的溫和轉向盛夏的炎熱,這天一大早,太陽便以掛得老高,小六部口衚衕內外熱鬧非凡。
轉眼間莊重文文學獎的評獎已經來到第四屆,作為國內如今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今年的評獎名單一經公佈便受到了許多媒體的廣泛關注。
「於華!於華!」
《文藝報》的記者在衚衕口逮住了剛下車的於華,詢問他得獎的心情。
早在一週之前,第四屆莊重文文學獎的獲獎結果就已經公佈了,於華憑藉著《活著》獲得了這一屆的最佳中篇獎。
再加上《活著》的同名改編電影由章藝謀執導,剛剛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殊榮,於華的獲獎一下子就成了記者們關注的焦點。
「做夢都沒想過能得莊獎!」
於華的一句話把記者給逗樂了,聊了幾句感受之後才把他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