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公司涉足院線在美國不是什麼稀罕事,早在二十年代,好萊塢就完成了電影公司與院線的合流。
當時美國形成了五大電影公司(派拉蒙、米高梅、華納、福克斯和雷電華)
和三小電影公司(環球、聯美和哥倫比亞)對美國放映市場的壟斷。
直到1938年,美國司法部起訴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壟斷電影行業,違反了反壟斷法,這個官司一直持續了10年,這就是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派拉蒙法案」。
最終美國電影公司妥協,賣掉了自己的院線,只管影片製作和發行,院線經營實現了獨立自主,現代意義的院線制確立。
但到八十年代以後,美國政府放鬆了對製片公司的監管,哥倫比亞、環球、
派拉蒙、華納等公司再次先後購買了美國的電影院線業務,至今已佔據了美國全部大概22000張銀幕中的約16%。
另外相當大一部分院線則是由RegalEntertainmentGroup、AMC和Cinemark等幾大院線所控制。
陶玉書喊出「5億美元,10%股份」的價格,高是高了點,但以索尼的財大氣粗,只要他們看好,拿出這筆錢並非不可能。
有了這筆錢,陶玉書就有了額外的資金,可以拿下一部分美國的院線資源,
那麼林氏影業就有了上牌桌的資格,而非只能作為砧板上的魚肉存在。
再加上索尼影業這個援手,林氏影業未來在美國的發展可保無虞。
而且引入索尼影業這個跨國資本,也可以讓好萊塢放鬆對林氏影業的敵視。
除了對林氏影業本身發展的影響,索尼影業入股還有一個隱形好處。
日本是如今僅次於美國的全世界第二大市場,索尼影業成為了林氏影業的股東,林氏影業的日本業務也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
以此為跳板,星空衛視、明報企業、泡泡宇宙等企業的日本業務也有望更進一步。
在陶玉書的心中一直有一種擔憂,歐美的白人社會,對中國人乃至亞洲人而言終究是有隔閱的。
亞洲才是她旗下企業的基本盤,這個地方必須經營得固若金湯才行。
在歐美和西方社會發展得再好那都是錦上添花,指不定哪一天就被人給釜底抽薪了。
為此種種,陶玉書才決定讓渡出林氏影業一部分利益,以換取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戰略縱深。
臨近3月,中環依舊車水馬龍,一派繁華盛景。
已經更名為華章天地的奔達中心內外一片忙碌,這兩天全港最大的電影公司林氏影業即將搬入華章天地。
「華章」寓意輝煌成就,陶玉書很喜歡這個名字。
以後華都置地所收購的物業,都將以「華」字為首命名。
「噴噴!」陶玉墨一邊參觀著華章天地大樓,一邊噴稱奇,滿眼都是喜愛。
「姐,你們現在可真是鳥槍換炮了。這麼大的辦公樓,裝下一兩萬人辦公都不成問題吧?」
陶玉書神色輕鬆的說道:「又不是都給林氏用。十萬平的面積,九萬五千平都是用來出租的。」
「一年光收租就六七個億,你還有什麼不知足?」陶玉墨的語氣中透著滿滿的豔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