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都走了,上學的也走了。
他將躺椅搬到陽臺上,再給自己沏杯茶,往躺椅上一躺,陽光沐浴在身上。
活脫脫一個歲月靜好的美男子!
可惜他還沒享受一會兒,家裡電話響了起來,接起電話,原來是董橋約他見面,說要給他結算《大時代》的版稅。
《大時代》出版剛滿三個月,董橋之所以效率如此高,實在是銷量太好了。
一場87股災,香江的證券業和股民遭受重創,卻成就了《大時代》。
3個月,92天,102萬冊,《大時代》創造了一個神話。
董橋認為,不管是之前之後,香江的嚴肅文學領域都不太可能再出現這種現象級的作品。
如此誇張的銷量也為林朝陽帶來了1326萬港元的版稅收入,這也是林朝陽寫書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稿費。
這筆錢當然沒辦法跟股市賺的那一個億相提並論,但那畢竟是趕上了股災。
一本3個月的版稅就有1326萬港元之多,放在任何國家的圖書市場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要知道《明報》現在日銷超10萬份,年盈利也不過6000萬港元。
由此便可以看出林朝陽這次版稅結算的含金量。
為了收購玉郎機構,林朝陽將小金庫都貢獻了出來,這筆版稅可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董橋跟林朝陽約在了中環蘭芳園見面,驚歎了一番《大時代》所取得的驚人銷量和版稅,他又向林朝陽說起了一件事。
「林海音你熟嗎?」
「林海音?」
聽到這個名字,林朝陽愣了一下。
「她我不認識,不過他丈夫夏承楹我見過。
當年他隨香江中文大學代表團訪問內地,我倆有過一面之緣,而且《梵谷之死》就是他主張引進香江的,那時候他還在香江中文大學教課。
董橋點了點頭,「林海音在灣島開了一家出版社,託人找到我,希望把你的引進到灣島去。」
雖然林朝陽與夏承楹認識,但也僅限於一面之緣,兩人自那之後就沒聯絡,
自然也沒有彼此的聯絡方式。
林海音要引進他的作品到灣島去,還要託人讓董橋當中間人,這並不奇怪。
「我的作品在灣島能出版?」林朝陽問。
「既然她主動提出要求,想來應該沒多大問題,灣島的報禁都解了。」
董橋的語氣並不確定,帶了些模稜兩可。
過去灣島jy的38年間,釋出了多項「報禁」法令,不僅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受到了限制,連出版自由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哪怕如今已經jy,灣島的新聞丶出版丶文化等事業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鬆綁,但對大陸文化產品的輸入依舊有極高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