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大多數老百姓樸素的觀念裡,小日本都是惡貫滿盈,即便近幾年來兩國邦交正常化,老百姓的觀念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文章中的林朝陽因為立場問題與燕影廠和劇組發生了爭執,乃至反目,成功的將他塑造成為一位堅定的愛國者形象,贏得了眾多讀者的讚賞,讀者們紛紛給編輯部寫信稱讚林朝陽的堅定立場。
本來事件到這裡還算正常,可大概是出於義憤,有不少讀者竟然給燕影廠寫信將他們痛罵了一番。
燕影廠一開始還摸不著頭腦,怎麼好端端的多出了百八十封觀眾來信都是罵人的?
結果一瞭解才知道是怎麼回事,頓時感覺一肚子委屈。
現在不像後世,機關單位、國營企業可以像爺爺訓孫子那樣的對待普通老百姓,連中央電視臺捱了老百姓的罵都得上《新聞聯播》道歉。
燕影廠自然不敢去觸這些熱心讀者的黴頭,於是就把事情反應給了天津文聯。
《八小時以外》是天津文聯下面的刊物,燕影廠找他們反映情況算是找對了人。
在燕影廠看來,去年他們和林朝陽的矛盾充其量只能算是雙方的創作理念不合。
事後雙方關係雖然難以緩和,但也沒有造成什麼惡劣的影響,事情也就算這樣過去了。
《八小時以外》上面的這篇文章敘事腳底明顯是包藏禍心,故意將燕影廠塑造成反面角色。
而且文章在《一場沒有下完的棋》上映前幾天發表,正好趕上了電影上映後形成輿論,直接影響了電影票房。
隨著文章的不斷傳播,發酵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已經給燕影廠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惡劣影響,他們找到天津文聯進行溝通也無可厚非。
天津文聯在接到燕影廠的通氣之後調查了《八小時以外》上的那篇文章,發現描述的基本無誤,不過在立場上確實是有些偏頗。
詢問了一番編輯,才知道這篇文章是編輯部的年輕編輯吳子仁炮製出來的,多少帶了點個人的民族情感。
文聯領導又詢問吳子仁的資訊來源,他的文章寫的都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的幕後故事,就算是道聽途說也得有個途徑。
吳子仁年紀輕輕、一腔熱血,一開始還不想說,但終究是年輕人,沒經歷過什麼大場面,被文聯領導詐了一詐,就全交代了。
原來他最近和燕大分到文協的張曼玲走得很近,前些天兩人看到《大眾電影》上預告了《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要上映的訊息,張曼玲就和他說起了去年林朝陽和燕影廠結下的樑子。
吳子仁聽完之後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他家就是文藝世家,在電影界有點人脈,又找人打聽了一下《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的一些幕後故事,於是便寫就了這篇文章。
文聯領導瞭解完情況找來張曼玲對質,得知自己被吳子仁出賣,張曼玲先是惡狠狠的瞪了他一眼,然後挺著胸脯,趾高氣揚的承認了這件事。
“他是被我攛掇著寫的那篇文章,不過我們都是實事求是,沒有捏造事實。”
張曼玲將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她的舉動讓吳子仁倍感羞愧。
文聯領導聽完張曼玲的話覺得納悶,“你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不是要被燕影廠拍成電影嗎?為什麼要跟他們對著幹?”
張曼玲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