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拿捏了兩位天后,還把兩位天后的粉絲們也狠狠拿捏了!】
兩個天后的粉絲確實是被拿捏了。
因為這些粉絲髮現,無論怎麼對比兩首歌,都和林知白這個正主扯不上關係了!
兩邊想來想去,最後發現:
這事兒已經變成了齊兼葭和夜鶯的唱功之爭,或者說是風格之爭!
畢竟兩首歌採用了一模一樣的旋律,只是歌詞不同風格不同,演唱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這是由歌詞主題決定的。
齊兼葭的《夕陽之歌》,歌詞追求的是一種詩意,寫的相對深沉,儼然是一位飽經世事、歷盡滄桑的人生告白。
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
作詞以夕陽起興,切入主題,體現了古詩詞由景及情的一貫作風,而且瞬間即來了一個九十度的轉彎:“無奈只一息間燦爛”,奠定了這首歌蒼涼的基調,緊接著第二句“隨雲霞漸散,逝去的光彩不復還”還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感慨光輝不再,世事無常……
發現了嗎?
這是一種極具藝術的手法,全詞唯一可以看做是愛情描寫的地方,雖然稍顯含蓄,但卻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而且歌詞的韻腳,基本都壓在仄聲上,既與這首歌悲涼的基調相一致,同時也與齊兼葭的嗓音相協調。
這就難怪齊兼葭會選擇《夕陽之歌》了。
畢竟她唱的很多歌曲,都是追求一定藝術效果的。
這也是喜歡齊兼葭的人,為什麼大多對夜鶯無感的原因。
大約是覺得喜歡齊兼葭的歌,會更有逼格一點,她一貫的高冷形象也符合這種逼格要求。
相比起齊兼葭,夜鶯走的路線,更加通俗大眾化。
所以林知白早就猜到,夜鶯大機率會更喜歡《千千闕歌》。
與《夕陽之歌》的題材不同。
夜鶯選擇的《千千闕歌》,直接將主題定位在“傷情離別”上。
翻開全唐詩,我們可以數一數哲理詩佔多大的篇幅,而傷情離別詩又佔有多大的比例?
可以說後者擁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
因為對於人生的感悟,或深或淺,或有或無,大家都不一樣,能對夕陽之歌產生強烈共鳴的聽眾當然不會少,但絕對沒辦法和“傷情離別”這個主題比體量!
或者說:
夜鶯的大多數歌曲,內容都是跟愛情之類有關,她在通俗的領域裡,有著高於一般人的審美!
而通俗就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或者說更高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