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這人,有辦法就早點說出來啊,坐在地上挺涼的吧,來人,快給馬大人賜座!”
聽到魏叔玉這邊居然有辦法,李世民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人,馬周差點沒忍住來了一句:“陛下為何前據而後恭,思之令人發笑……”
他知道,要是真說出這句話,李世民笑不笑他不知道,他自己怕是要被宮了。
馬周躲開了李世民的攙扶,跪坐在桌子上,將魏叔玉當日在上林苑與他講的東西說了出來。
“科舉改革千頭萬緒,但對於眼下最要緊的來說,無非在於兩點。
一則是考試的形式需要儘可能的保證公平,儘量避免產生私相授受的機會,在這一點上使用糊名和謄寫便可以做到。
二則是考試的內容,以往考試由主考官出題,很容易就出現洩密的事情,若是想要扭轉這一局面,最好是由陛下您親自出題,結合當下時政與儒家經典,令考生根據自身本事現場發揮,如此一來,既能避免洩題的事情,又能選拔出陛下您需要的人才。”
聞言,李世民緩緩點頭,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他在戰場上早已身經百戰,後來又經歷了奪嫡的事情,論洞察人心與爾虞我詐,已經形成了本能。
所以他只是聽了聽,便明白了糊名與謄抄的好處。
一來是徹底斷絕了考官批改考卷時,因為熟人所以放水的機會。
二來對於答題者來說,這樣的形式更能讓他們對朝廷產生信任,對科舉更加尊重。
馬周想了想,又加上了一條。
“陛下,上述兩條乃是魏縣子的點子,除此之外,微臣覺得應該再加上一條,那就是每一份評分的試卷都應該有幾位考官交叉批改,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考官自身好惡,而埋沒了真正的人才!”
“好!這一點加的好啊!”李世民忍不住讚歎道。
有了這一點,便能保證那些世家在批改試卷時,不能動什麼手腳。
甚至在第一時間,李世民就已經想好了考官隊伍的配置。
一部分是由原本的世家子弟組成,另外一部分則應該由褚遂良,馬周這樣心向朝廷的大臣組成。
最後一部分則由從太上皇時期,便效命朝廷的名宿大家組成。
三撥勢力,形成互相制衡,互相約束的局面。
如此一來,科舉之事,便可定矣!
心裡有了底氣,李世民整個人都顯得輕鬆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