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是我的師傅去了你們新疆的烏拉烏蘇農場,參與了第一次首次採棉實驗。
不過到了1960年那會兒新疆又引進了一批採棉機,這次我倒是去了,跟著師傅一起去的,農墾部給兵團又引進了15臺蘇聯產的XBC112型雙行垂直摘錠式自走式採棉機,在農七市的團場實驗。
那會上面就喊我們拆開看看結構,好好研究研究,那會兒我們也不敢呀,萬一拆開弄壞了這可不是隨便就能修好的。
後來我師傅一咬牙,幹吧,總得研究研究不是,不然咱們也沒有自己的機器,始終依賴進口那多費錢啊。
後來也總算是拆開又給裝回去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資料,國內也一直在著手研發採棉機。”
崔鐵軍似乎又想起了那段燃情的歲月,那個時候自己還年輕,跟著師傅走南闖北,摸過不少機器,也見識過不少場面。
“那現在有研發出來的採棉機嗎?有沒有投入使用呢?”福生想著都過去這麼多年了,肯定也能研發出來了。
“這麼多年過去,確實也有了一些眉目,當然,採棉機的核心技術同樣太過複雜,國產上的機器和進口的機器仍然有一些差距。
後來考慮到技術問題,我們打算與國外的公司合作,和美國的約翰•迪爾公司一起研發,在咱們的鐵牛80型拖拉機基礎上改裝採棉機。經過實驗,也確實可行,安上水平摘錠式採棉機速度不比國外差多少。
但是現在仍然在試驗階段,不過,距離大面積推廣種植,我想也不會太遠了。”
崔鐵軍嘆了一口氣,他也沒想到,經歷了這麼幾十年的努力,才將採棉機研發了出來。
不過,能夠有朝一日看著中國大地上都開著自己研發的農用機械,不再依賴其他國家的技術,那樣的日子才算是真正的獨立自主吧。
“福生你要記住,咱們的國家是農業大國,在農用機械上如果不突破,那麼就會遏制我們的生產發展。如果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那麼我們崛起就會一直被人壓著一頭。”
福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原來農用機械的發展還關乎著國家的發展,原來還有那麼多人在為之努力和奮鬥。
崔鐵軍看著一旁陷入沉思的福生,笑呵呵地拍了拍福生的肩膀說道:“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採棉機也只是採摘的最後一個環節,人工種植出來的棉花,是不一定符合採棉機的作業需求的。
因此,採棉機採棉也需要諸多的前置條件,對於行間距呀、化學脫葉呀、催熟技術啊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可以說是要從生產環節就開始把關的,所以你要學的還有很多呢,接下來的日子可能會很辛苦,希望你能夠堅持住。”
“放心吧師傅,我能堅持住,再苦再累我也會堅持住!”福生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