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苞米價格咋樣?”楊東繼續問。
“不太好,一斤六毛五,還必須得幹,超過一定的水分,價格還要低。”
毛長海皺著眉開口回答,他自己家也種了三垧地(30畝)玉米棒子,如果按照這個價格賣的話,一晌地產量一萬八千斤算,大概能賣三萬五千元,但是扣除租地費,和農藥化肥種子啥的,也就能賺個兩萬左右。
這還算情況好的,他家地多,三垧地。
如果家裡只有一晌地左右的,可能也就賺個幾千塊錢。
楊東聽了這話,揹著手沉默,沒有多說什麼。
他腦子裡面開始構思,以後毛屯鄉該怎麼發展。
毛屯鄉的水田很多,可以發展水稻。
但是水稻價格基本上固定,所以要從銷售上面想辦法,把毛屯鄉水稻成品價格提高,賣給城市有錢人,貴一點也無所謂。
這樣的話,最起碼老百姓賺錢多一些,哪怕一斤多賺一元錢,算下來一年都多賺幾千上萬塊。
就像是後世的五常大米一樣,賣的很貴,也很好吃。
但是種五常大米的老百姓,未必賺錢。
因為提高價格的是供銷商,是供貨商,而大米公司,而不是老百姓。
楊東要竭力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穀賤傷農,谷貴傷農,必須選一個合適的價格,讓老百姓賺錢,也讓商人賺錢,互利共贏。
所以現在沒必要和毛長海他們提,提了之後徒增他們的煩惱。
等自己有機會再提,提了之後就得實現。
想要實現,前提是慶和縣知名度高,大米形成品牌效應才可以。
說到底,宣傳必須到位。
楊東在前面和鄉幹部問話,後面的央視攝製組就開始拍攝,把楊東的一舉一動,把鄉幹部的一舉一動都拍下來。
曉燕走在後面,忽然有一個新的想法。
為什麼不採訪楊東?為什麼不做一期訪談那?
她手裡面又不是一個節目,也有一個節目就是訪談型別,專門訪談全國的農業專家,或者一些當地幹部,以及種糧食的農民,反正跟農民有關的都可以訪談。
央視攝製組拍這拍那,很快就下午三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