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辦公室,他拍了拍手,高聲說道:“所有人,沒有播出任務的,2號會議室,緊急開會!”
幾分鐘後,齊竺泉看著會議室裡的一眾麾下——編導、主持、策劃、製作和播出人員,人才濟濟,匯聚一堂。
他清了清嗓子,說道:“那個.今天叫大家來,有且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說著,他在身後的白板上寫下四個大字——《贏在華夏》。
“這個節目,想必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再贅述了。”
臺下眾人紛紛點頭,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早在2006年,當時創業、創新成為這個時代最響亮的詞句,為企業積累財富、為國家貢獻稅收、為社會創造就業成為這個時代精神深處的需求。
同年《贏在華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中應運而生,它是央視財經頻道推出的一檔大型創業真人秀節目,定位為“尋找華夏最具成長潛力的創業專案”,順應了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導向,也迎合了年輕人渴望成功、追求夢想的心理需求。
節目透過海選、面試、商業實戰等環節,選拔優秀創業者,併為他們提供資金、導師、資源等支援,助力其實現創業夢想,最後的活動會為每位獲獎者提供一塊創業實驗田,由IDG、軟銀賽富、今日資本等三家國際著名投資機構提供的創業資金。
冠軍(1名):1000萬元,亞軍(2名):700萬元,季軍(3名):500萬元。
而當時的評委嘉賓陣容堪稱繁華,包括:蒙牛牛根生、UT斯達康吳鷹、IDG熊曉鴿、今日資本徐新、軟銀亞洲閻焱、阿里巴巴總裁馬雲、巨人網路董事長史玉柱、新東方俞敏洪、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中糧集團董事局主席寧高寧.
不是資本巨擘就是知名企業家,其中還有許多年度華夏經濟人物當選人物。
節目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透過評委們的點評和指導,向觀眾傳遞商業理念、經營策略等精英文化,同時也塑造了成功企業家的榜樣形象。
該節目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共舉辦三屆。
為什麼只有三屆?其實這檔節目火爆之餘還是引起了一些公眾的質疑,例如過度渲染成功學、忽視創業風險、所傳遞具有爭議的價值觀等。同時,節目對創業者的選拔標準和評判方式也值得商榷。
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檔在當時看來是現象級的創業節目,而且收視率在當時一眾央視欄目中很高。
《贏在華夏》作為曾經的王牌節目,即便是新入職的員工也有所耳聞。
然而,大家心中仍有些疑惑:這個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的節目,為何被領導重新提起?
很快,領導給出了答案——他在白板上寫下了《贏在華夏》後,又追加了三個字:【特別版】。
“之所以重提這檔欄目,是因為時機已到,我們要做幾期特別版。”齊竺泉頓了頓,示意助手小張分發資料,“大家先看看。”
幾分鐘後,資料傳閱完畢。
齊竺泉環視眾人,問道:“都看完了吧?覺得如何?”
他接著說道:“我先定個大框架,這一次,我們推出《贏在華夏》網際網路特別版,邀請網際網路頭部的幾個企業家分成兩個陣營進行PK。
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機制啊,內容啊,流程,我們要求新求變,格局要大一些,這些大家可以集思廣益,自行討論補充。大家有什麼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