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微子啟一爭,壽王確實性情大不一樣……”
姜桓楚思索片刻,覺得自己不要大驚小怪,靜觀其變。
因為他也不知道,壽王到底是一時心血來潮,還是真的能堅持下去。
即便堅持,大商和西岐之地的情況是不同的,也沒辦法一味模仿。
他說了些討好的話,繞開話題後,問及了最關心的問題:“不知子郊與子洪近來可好?”
子郊與子洪就是殷郊和殷洪,即將成為皇后的姜氏,所生的兩位嫡子。
他們可沒有微子啟那種尷尬的庶出身份,未來的天子,必在這兩位之中。
雖然現在壽王還沒登基,就考慮下一代未免太早,但姜桓楚作為東伯侯,自然是要未雨綢繆的。
一位老人想看看外孫子,總不能拒絕吧?
黃尚喚了內侍過來:“兩位公子現在何處?”
內侍稟告:“稟告殿下,兩位公子正在學舍,還未回宮。”
姜桓楚臉色微變,明知故問:“學舍?莫非是那黃裳先生?”
黃尚點頭,不吝盛讚:“先生道合天地,德配陰陽,兩位公子能在他座下聽講,乃是幸事!”
姜桓楚這下坐不住了,趕忙道:“殿下,那黃裳來歷神秘,不可輕信啊!”
黃尚不以為意地笑了笑:“東伯侯言重了,孤欲拜先生為上大夫,被其婉拒,朝中各大夫與其論學,皆甘拜下風,這等學究天人,博古通今之輩,乃是真正的道德之士!”
姜桓楚苦勸無果,頓時覺得食不知味。
那黃裳的講學,如今已成為朝歌一景。
姜桓楚都去偷偷聽過,一時間驚為天人,方知卦象還有那樣的演繹之法。
商朝時期是沒有春秋左傳,更無四書五經的,貴族所學的學問,都與卜卦有關,且都是人族三位聖皇留下。
伏羲氏創造先天易,即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連山易,即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歸藏易,即歸藏八卦。
至於後世所言的《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等,並非黃帝和神農所著,而是代代口耳相傳,再由後人歸納總結所成。
因此現在能選擇的課程很少,翻來覆去都是卦象,但在有限的條件中,黃裳的易經道藏衍萬物,問天地,因材施教,開竅明智,藉著八百諸侯聚朝歌的時刻,不僅每日都有大量的聽講者,座下已有三百弟子,為其宣揚學問,在諸侯百姓中游說。
大諸侯對其十分排斥,即便是姬昌也是視之不見,但小諸侯卻有不少敬若神明,更為其弟子賜姓,籠絡人才。
在這個年代,有姓氏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八百諸侯,又稱為百姓。
是的,百姓並非日後的庶民大眾,而是指商王宗室之外的貴族階層,即各地姓族的族長。
他們是統治集團的基石,所謂百姓千官,百姓的位置還在千官之前。
由此可見,這些諸侯居然為了收攏黃裳座下的弟子,主動賜予其姓氏,這是多麼看重的一件事。
沒辦法,在這個諸子百家還未誕生,諸侯裡面也有許多文盲的時期,黃裳所傳授的學問,真的太寶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