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十九年(1087年),三月,宋滅西夏。
同年四月,大宋拒絕遼國和談。
遼帝耶律洪基,率四十萬大軍南下,攻興靈與河北。
河北戰場僵持,西夏戰場則勢如破竹,二十萬遼軍很快兵至興慶府下。
山風呼嘯,獵獵作響。
黃裳帶領眾將,立於牆頭,看著遠處的遼國大軍。
如今的戰況,其實已經十分清晰。
以西夏為棋盤,宋遼兩方互相落子。
大宋希望消化西夏的所獲,令良駒更多,騎兵更精銳,再以雷霆萬鈞之勢,滅去遼國。
遼國顯然不會坐視大宋繼續強大,因此趁著西夏的党項遺民,還在各地反抗之際,拉開大戰。
如果此戰大宋勝利,遼國敗退回北方,那麼它的結局,就註定了滅亡,不可能再有第二條路可走。
如果此戰大宋失敗,被遼國侵佔了興靈之地,那麼不僅前面的一番心血為敵人做了嫁衣,接下來遼國鐵騎威逼毫無屏障可守的大宋,結局自不必說。
所以這一戰雖非決戰,其實決定了兩國的命運,勝似決戰!
早在開始之前,雙方就已經派出小股部隊,互相試探,攻守交替,熱身完畢,大戰的勝負,自然還是要在接下來的交鋒中,分出高下。
“來了!”
眾將目光一凝,就見天邊一道黑線,出現在視線之中。
那是一片黑壓壓的騎兵,以一種極為規整的陣形,徐徐逼來。
“喝!喝!喝!喝!”
不僅排列整齊,這些遼國鐵騎在行進間,更是呼嘯吶喊,似有無窮精力,威風煞氣,莫可匹敵。
“咚!咚!咚!咚!”
當距離城池還有數里,遼軍陣中又是鼓角聲大作,千軍萬馬如波浪般向兩側分開,十六名騎士執著迎風招展的十六面金黃色大旗,馳出陣前,一隊隊長矛手、刀斧手、弓箭手、盾牌手疾奔而前,分列兩旁,十名錦袍鐵甲的大將,簇擁著一人出陣。
“萬歲!萬歲!萬萬歲!”
遼軍大呼,聲震四野。
興慶府上,眾將領臉色肅然,即便知道這是對方的下馬威,也為遼國的軍容感到壓力。
但另外一軍,可就是興奮了。
“耶律洪基居然真的來了,哈哈,原劇情裡他就是自己作死,被段譽和虛竹所擒,這次還不例外!”
“這是風格決定,大宋皇帝即便是御駕親征,也不可能衝鋒陷陣,只需要在後方坐鎮三軍,便是穩定軍心,但遼國皇帝既然來了,就必須在前線鼓舞士氣,如果縮在後面,士氣難免衰弱,連戰場都不敢上,還怎麼統領契丹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