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了!”
黃尚豎起耳朵仔細聽那邊的紛爭,一聽到“包大人”三個字,心就定了。
而粗野大漢反倒變了色,彎著腰恭聲道:“莫非是包公之子?”
那人滿頭問號:“什麼包公之子,我就是來看看,悼念一下包大人的。”
粗野大漢瞪起眼睛:“既不是包公之子,為何稱大人?”
周圍紛紛點頭,臉上滿是鄙夷。
那人莫名其妙。
很多人覺得古代平民,對於當官的,就應該口稱某某大人。
實際上,在清朝之前,大人基本是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和祖宗的。
叫大人,就是在叫爹。
只有到了清朝,才卑躬屈膝,稱呼上司為大人。
後世許多電視劇,哪個朝代都叫大人,想想《包青天》裡,展昭整天包大人包大人,都是在叫包爸爸。
畫面太美。
也許有小朋友就要問了,黃尚叔叔,怎麼電視劇裡,到處都是錯的?
其實也正常,影視畢竟是一種娛樂,不是科普,很多擺明著就是戲說,不能當真。
少部分也有尊重歷史,還原禮儀稱呼,服裝道具都非常考究的,比如《長安十二時辰》。
別說影視,現實裡流傳的許多常識都是錯的,什麼溫水煮青蛙,魚只有七秒記憶等等。
關鍵是不能輕信。
就比如趙薇電影《親愛的》裡有一條謠傳,孩子走丟後,要二十四小時後才能立案。
這就是標準的偽常識,非常害人。
實際上早在電影上映六年前,公安部就規定,凡接報兒童失蹤和被拐的案件,要立即立為刑事案件進行偵查,查詢孩子下落。
如果看了電影的人,真的遇到孩子走失的情況,卻相信電影裡的情節,自己先去找,一天後再去報警,可能就真的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扯得遠了,言歸正傳,現在這位輪迴者,顯然就習慣性使用電視劇的叫法,包大人。
眼見眾人鄙夷輕蔑的目光,那人有些惱火,握緊了拳頭。
但就在這時,一隻嫩白的手掌按在他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