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李延留下兩萬人與自己一道留守象郡,然後讓副將率領三萬人前往南海郡,與彭越匯合。
十天之後,來自象郡的三萬將士趕到南海郡,蕭何此時也正好遵從扶蘇的詔命趕到了南海郡,接任南海郡郡守。
與蕭何交接完南海郡政務後,彭越又給蕭何留下了一萬人馬,最後率領剩下的七萬人離開南越境內,直奔江東長沙郡,協助王離、英布收回長沙郡。
鑑於彭越已率軍離開南越,進入江東,而且大秦律法規制也已經在南越各地落地執行,各項政務已然步入正軌,扶蘇便將重心轉移到了提振國力上,扶蘇首先決定率領朝中一半文武巡視河西之地,加快打造河西之地一事。
當來自咸陽的訊兵將扶蘇準備要率領一班文武巡視河西的訊息送到河西都護府時,叔孫通一時間激動不已。
自己來到這河西之地已經有一年多了,從江東等地逃到河西之地安家的百姓也從最開始的二十萬增加到了如今的三十二萬,並且還有人陸陸續續地前來投奔。
至於耕地,到蒙恬率領軍南下前夕,在三百萬畝的基礎上又新開墾了一百二十萬畝新地,整個河西之地有田地四百二十萬畝之多,去年因為時間倉促,只有一百一十萬畝良田種上了糧食,翻過年之後,四百二十萬畝土地幾乎都種上了糧食。
按理說三十萬百姓分到了一百九十萬畝耕地,還有二百三十萬畝土地無人耕種,但是叔孫通又頒佈了一項新的政令,將這二百三十萬畝無人耕種的土地承租給百姓,糧種由河西都護府提供,只需要百姓認領即可,一畝地的收入國家只收取六成,四成歸百姓所有,若是自備耕牛,國家只收取一半,剩下的收成歸百姓所有。
百姓獲悉這項政令後,紛紛前往縣衙,嗇夫、里正處認租承領公租地,在耕完自家田地之後及時領取糧種,在耕期過完之前將二百三十萬畝公租地悉數種上了糧食。
一個月之後,扶蘇率領一眾文武抵達張掖甘州城,張掖郡治所就在此處,更是叔孫通的西域都護府所在地。
自從進入河西之地後,扶蘇看到鄉里村集逐漸多了起來,要比之前征伐頭曼單于時繁華一些,那時候整個河西之地不見多少百姓,當扶蘇的車駕行至秦威郡時,一座規模宏達的城池基址已經初見規模,城中房屋鱗次櫛比,一派欣欣向榮之象。
離開秦威郡向張掖行進時,又是另一番光景,只見沿途有無數的良田夾雜在鄉里村集之間,扶蘇之前率軍從此處經過時,可沒有這樣的景象,顯然這些田地都是新開墾出來的,難能可貴的是沿途竟然沒有出現一畝荒廢的土地。
一路走來,那些曾隨扶蘇一起在這河西之地征戰過的將士感慨良多,紛紛開口稱讚叔孫通的治邊之才。
此次河西之行扶蘇將一半朝中官員帶上,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想讓百官直觀明瞭地看到叔孫通在河西的功勞,為他之後將叔孫通調回咸陽,主持更改大秦政體一事奠定基礎。
當扶蘇一行到達張掖甘州城下時,更是被甘州城的規模震驚了,只見一座規模宏大的城池基址出現在扶蘇與一眾文武眼前,城中已近有幾萬座民房排布在城中四處,儘管有數萬座民居,但是依然只佔了城池的一小部分,顯然這甘州城建成後能容納七八十萬百姓,幾乎抵得上大半個咸陽了。
看著眼前規模宏大的甘州城基址,扶蘇滿意地點了點頭。
叔孫通之所以要將這甘州城建的如此宏大,完全是遵照扶蘇要求來建的,因為扶蘇想要將這河西之地打造成大秦面向西域的商業重鎮,而張掖郡甘州城就成了河西四郡中最大的一個商貿集合中心。
按理說河西四郡除了張掖外還有秦威、肅州、敦煌三郡之地可供扶蘇選擇,無奈秦威離秦地要比張掖更近一些,要是將商貿中心選在這裡,西域諸國商人要多跑六百多里路。若是將商貿中心設在肅州,又離秦地太遠,又不利於秦國商人,至於敦煌,就更不現實了,不說路程遙遠,就是常年的風沙也讓人夠受的,實在不適合作為商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