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之後,鄧健等人出了考場,沒有過多停留,便匆匆的直接回了學堂。
原本這個時候,眾生員們該去拜見陳正泰的。
畢竟考完了試,總要給陳正泰一個交代。
可誰料卻撲了個空。
而之所以如此,卻是因為今日這三十九期的報紙上頭寫著:揚州水師遭遇百濟與高句麗艦船,大潰。
鄧健等人雖在學堂讀書,卻也透過報紙,熟知天下的事。
現在報紙已開始流行開來,每日能賣十萬份以上,而且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大,這個數目還在不斷的增加。
每日十萬份,已經足夠報館自己養活自己了,甚至可能還有盈餘。
現在報館內部的爭議在於,是否隨著大規模的印刷,帶來的成本降低,將報紙降價,以期獲得更高的銷量。
這內部的爭議沒有停止,不過陳正泰此時沒有什麼心思顧念這個……他從報紙裡得了訊息,便已顧不得見一見考試的考生,而是匆匆入宮。
揚州現下一直都是婁師德當政,此人在揚州得了陳正泰的授意,大刀闊斧的實行新政,倒是已有了一些成效。
當然,派出船隊前往倭國以及其他諸國,也是陳正泰的主意。
為了造船,揚州稟奏了朝廷之後,立即開始招募匠人,收購了大量船木,花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
現在……這支船隊竟遭遇了高句麗和百濟人的襲擊。
這……而且全軍覆沒的訊息一經傳至長安,立即令整個大唐震動。
李世民震怒。
三省六部的大臣也都齊聚於此,陳正泰已算是來的遲了,兵部尚書乃是李靖,他此時正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心裡知道,一場大戰可能迫在眉睫!
事實上,大唐與高句麗,本就關係緊張,而高句麗曾經三次與隋朝作戰,非但沒有國滅,反而將大隋生生耗死了。
正因如此,面對這新生的大唐,尤其在高句麗看來,大唐的國力還遠不如全盛時的大隋,自然便心生傲慢,耀武揚威了。
其實李世民早有徵高句麗之心,畢竟這個盤踞於遼東和樂浪的小王朝? 對李世民來說,若是不早一些解決掉,遲早會給自己的子孫們留下心腹大患。
現在……遭遇了這麼個契機? 李靖似乎也在等著李世民的態度。
而至於房玄齡和杜如晦人等,卻是不贊同立即去高句麗用兵的!
現在的高句麗? 有城池數百? 佔地千里,帶甲數十萬人? 且當初隋朝連敗,遺棄了無數的兵甲、戰馬和武器給此時的高句麗。大唐恰恰相反的是? 因為連年的征戰? 人口已經銳減,現在正是恢復的時候,此時若是大動干戈? 極可能重蹈隋煬帝的覆轍。
只是……現下發生的此事非常的嚴重? 大唐無法承受這樣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