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泰相信那歸義王突利會幫這個忙的。
倒不是說這個兄弟當真可靠。
而是畢竟自己進行了利誘。
即便是突利察覺到了陳家的意圖,也會將計就計。在胡人們看來,漢人深入大漠,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歷朝歷代,根本就沒有任何漢人的勢力真正能在大漠中紮根。
因而,對於突利而言,新近崛起的草原各個部族才是他的心腹大患,而不是陳家。
前期依靠突厥的幫助,將城築起來,一旦形成了規模,引起了突厥人的忌憚時,就只能憑藉自己了。
一切穩妥,到了月中,卻有一道旨意發了出來。
這訊息足以震動長安……李世民的步驟很快,幾乎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
科舉新制擬定,昭告天下。
以往的科舉,不過是朝廷組織一場考試而已,既無制度性的保障,也根本沒有深入至州府。
這種科舉,更多的是一種形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個制度,沒有一個廣泛擁護它的階層,是沒有生命力的。
而顯然,陳正泰對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言,而李世民也表示了接受,而後依靠這個方針,選擇擴大科舉的規模。
大唐將科舉分為了縣試、鄉試、會試三個等級。和以往舉薦不同,任何人想要高中會試,就必須先進行縣試、州試和鄉試,此後再進行會試。
中縣試者,為童生。
中州試者,為秀才。
中鄉試者,為舉人。
中會試者,則為進士。
這一切都仿照了後世明清時期的考試手段。
從秀才開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數額田畝免賦稅的權力。
功名至舉人者,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實職。而至進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規定了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若無舉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
所有的考試,俱都統一,除了必要的經史文章之外,竟還考一定的算學,以及一些常識的知識。
經史文章限定字數,出題以春秋、論語為主,既要切合經義,又要能議論當今的政事……甚至還限定了文體。
其實這樣的科舉,已經和明清時的科舉差不多了。
畢竟這個時代的主流讀書人,還是熟讀經史的,若是不將這個作為主要的考試內容,只怕天下要大亂不可,某種程度,這也是一種妥協。
當然,作這樣的文章,也不全然沒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