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六月,後金開始全面撤軍,只在重點區域佈下重兵。
劉興祚率麾下士兵駐守蓋州,防備楊承應北上。
大貝勒代善駐守廣寧,保住下一步進攻明朝的前哨站。
四貝勒黃臺吉組織遷徙遼西百姓,到海州及遼陽等區域。
從山海關到錦州一帶成了無主之地,朵顏衛和敖漢部在這一區域出入,撿拾潰逃明軍丟下的物資。
像烏梁海首領蘇布地就撿拾了大量物資,拿出一部分送到明朝的薊鎮。
薊遼總督王象乾為此,還專門從撫賞銀兩中拿出14666兩,賞賜給蘇布地。
後金強行遷徙百姓,明軍又躲在山海關不出來,這導致滯留在遼西的大量百姓不得不自己組織起來,抵禦蒙古人和後金。
其中,以一個叫楊三的江湖俠客組織的義軍,聲勢最為浩大。
他們佔據十三山等地,艱難的抵禦代善等人的進攻。
堂堂大貝勒代善也拿他們無計可施,只得帶著兩紅旗一邊圍剿十三山義軍,一邊放火燒山。
然而,收效甚微。
這訊息,透過難民傳入正在前屯衛招撫難民的袁崇煥耳中。
袁崇煥在透過多重手段,確認了情報真實性後,便返回山海關求見薊遼經略王在晉。
“王經略,眼下機會難得啊!建虜放棄錦州,義州又有以楊三為首的義軍牽制住。
蒙古人趁亂搶劫遼西,卻沒有長期待下去的想法,只需要派兵便可輕易驅逐。
而今整片遼西都成了無主之地,正是我軍進兵的大好時機。”
聽袁崇煥說完,王在晉心說,你可拉倒吧,能守住山海關就不錯了。明軍剛經歷一場廣寧之戰的慘敗,早已軍無戰心,壓根沒有本事進兵。
但明面上不能這樣說,除非不想活了。
他打起了官腔:“袁大人,你只管待在前屯衛招撫逃難來的百姓即可,軍國大事不是你能參與的。”
“天下事天下人可議,我身為山海關監軍怎麼不能參與。”
袁崇煥說著,拱手道:“王經略,大明十萬大軍都屯駐在山海關整日無所事事,空耗錢糧。
上不能報君恩,下不能安撫遼西百姓,豈不慚愧!”
王在晉瞪眼道:“軍國大事豈是兒戲,你剛來遼東,對於遼東諸事尚不瞭解,還需多多歷練,就不要說一些沒用的話。”
袁崇煥還想開口,卻被王在晉抬手示意,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