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誰知道,孟老好像是知道他心裡所想,又叫了幾個學子上來,問的也是同樣的問題。卻無一人能答上來,看到這些每年給學堂交十兩銀子束脩,為的也就只是學得幾個字的孩子們。這一刻,他認同了姜瑜兒的話。
低頭,微嘆了一口氣,朝眾人揮了揮手道:“你們都回去吧!”然後把姜瑜兒給叫走了。他要聽聽她的見解,興許能有什麼突破。
姜瑜兒也二話沒說,跟著他走了。不是個食古不化的老頑童就好,只要他能聽取她一些意見,加以運用,她就不怕哥哥弟弟們會學不到東西。
希望下次弟弟回去的時候,除了會讀書認字外,還能懂得其中的奧妙。
跟著孟老回到小院,只見孟老渾然氣不打一處來的樣子,姜瑜兒笑了。孟老看她笑嘻嘻的樣子,更是氣的不行,大眼睛怒道:“你還笑,你這還笑?”
姜瑜兒見好就收,道:“孟老,您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孟老瞪了她一眼道:“什麼問題,你直接說就行了。”
姜瑜兒也就不再賣關子了。她開口道:“孟老在咱們大月國,地位應該不低吧!”孟老張口本欲說點什麼,姜瑜兒又道:“您看到咱們大月國,有多少真正的寒門子弟走上仕途的?”
孟老想了想道:“確實不多!”
姜瑜兒又道:“很多人以為,是因為高昂的束脩讓百姓們望而卻步,實則,這只是其中一點。我就不信這個書院裡,都是富家子弟的。地幾遍是有很多富家子弟上學,也不見得最後都有所為。有一句話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這話也不假!照咱們今天看到的,還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孟老沒好氣地道:“那還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呢!”
姜瑜兒點了點頭,道:“確實如孟老說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然以我家的條件,我也不會把哥哥弟弟都送進學堂。但不能學以致用,這讀了又有何用?”
孟老被姜瑜兒這話說得有些面紅耳赤起來,確實,姜瑜兒這話雖然不好聽,但也確實是這個理。那些學子,來了書院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好幾年了。可看今天的場景,哪裡把姜瑜兒的那句學以致用用上了?
姜瑜兒見他不說話,又道:“孟老之前說過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這話也不假,但沒一個好的啟蒙,他們就算連門都沒摸到,又何來修行看個人?”
姜瑜兒頓了頓又道:“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不缺乏貪官汙吏。這又是為何?他們啟蒙時就沒人告訴他們,作為貪官可恥。沒人告訴他們,如何做一個真正為國為民的好官。還有一些披著才子佳人的皮,卻幹著豬頭不如的事情,這不僅僅是他們的父母沒有教育好他們,夫子也有很大部分原因。他們的父母可能打字不識一個,能有一個讀書人作為兒子,他們會為之感到高興,或者他們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說的是錯的,可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又怎麼會聽父母的?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他是家裡的小霸王,上了學之後,夫子總說,要做個懂事見人有禮貌的孩子。漸漸,孩子回家,即使家裡再寵他,以前他覺得是對的事情,後來,上學後,透過老師的言傳口教,他懂得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所以,夫子不僅僅是要教會人讀書認字,還要教會一個人怎麼做人。”
孟老聽了姜瑜兒的話,久久不能言語。他瞪他了雙眼,看著眼前這個才有十一二歲的女孩子。她的言論,是他活了一輩子從未聽過的。姜瑜兒也不說話,她知道,自己這些驚世駭俗的言語,會讓他吃驚,會讓他一時半刻消化不了。但為了哥哥弟弟,她必須說。
以她的才學,她不是教不了哥哥弟弟,只是不能讓他們把所有目光都看向一個地方。用爸媽的話來說,自己就是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一心就想著如何種要家裡的一畝三分地。
兩人的相對無言,終於在姜子銘他們的到來給打破了。因為來孟老這裡習慣了,老頭子也不像平時那樣嚴肅,所以小傢伙們在這裡很是放肆。還沒進門,就開始大聲喊著:“姐,姐!”
聽到弟弟們的聲音,姜瑜兒把目光看向門外,滿眼的笑意,看著那倆抹一青一白的身影跑向自己。青衣的是姜子銘,白衣是小栓子。這小子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開始偏好白衣。
姜瑜兒伸手摸了摸他們倆的小腦袋,看到姜子銘長了不少肉的小臉頰,伸手過去捏了捏。姜子銘伸手把姐姐的魔爪給拍開道:“姐,我現在已經是大人了,你別動不動就摸我的臉,這讓別人看見了,還指不定怎麼笑話我呢?”
姜瑜兒也來了興趣,就是要伸手去捏他的小臉,嘴裡還不停地打趣道:“喲喲喲!小屁孩長大了,還不讓摸了。我就摸,就摸,咋的啦?”
姜子銘不語,一邊躲開她的魔爪,一邊把頭朝後昂,看著姜子蘇進來後,大聲道:“哥,救我!”
姜子蘇也不管他們怎麼鬧,朝孟老行了一禮:“孟老!”
孟老從剛才的震驚中回過神來,現在看到跟弟弟鬧在了一起的姜瑜兒,頓時明白了些什麼。她之所以今天會跟自己說那麼多,是為了她的哥哥弟弟吧!他看姜瑜兒不是個愛管閒事的人,但為了哥哥弟弟,她還是不吐不快。
這樣的女子,他不僅一次佩服。她人小,學識淵博。心胸也不似一般農人,她有著一顆包容的心,什麼時候見到她,總能在她臉上看到她笑盈盈的樣子。還有她的眼光,她看待問題,不僅僅看當下,還看未來。
姜瑜兒但著孟老的面,就開始檢查起自己弟弟的功課來。小栓子也不落下,雖然是堂弟,但她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傢伙程度,不亞於自己的弟弟姜子銘。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