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後來,她還學了琵琶,古箏長笛等中國古樂器。爺爺還用他的退休工資,給她買了一把古琴。
爸爸也是個樂器愛好者,也許是受到爺爺的印象頗深的緣故,爸爸的長笛,二胡都很不錯。她小時會吹長笛跟拉二胡,都是爸爸教的。
再後來,她上了初中,媽媽給她報了個舞蹈班。那時候的孩子,真是忙得跟個陀螺似的,一直在不停地轉著。除了睡覺吃飯的時間,一直都奔波於各種學習中。那時候的她,成績雖然還好,但家裡還跟她報了培訓班。外加各種興趣愛好班,現在想想,她都不知道,那個時候是怎麼熬過來的。
一眾跟著進來的夫子不明所以,直到孟老把整個對子給唸了出來,他們才醒悟過來。“窮達盡為身外事,沉升不改故人情。”原來那個在學院裡傳了很久的對子,是眼前這個小姑娘出的。
他們只是聽說,也幻想過會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姑娘出的。誰知道,見了本人,他們才想起一句話:人不可貌相。看小姑娘打扮得普普通通的,穿著什麼的,也不像是大戶人家的。可這對子,他們整個鎮學的夫子,卻無人能對出來。
還有,聽說當時她可是把鎮學裡的學子給說的體無完膚呢!剛開始,他還覺得這女子有多無知。後來聽到在現場的學子們說了當時的情形,他們也都有些忐忑。要知道,那些東西,可能他們這些一直以學者自居的夫子,都不一定能想出來。
現在想起剛才孟老的行為,他們總算是懂了。一向自命清高的孟老,為何完全不顧及自己的個人形象,朝著外面跑的行為了。
別過了孟老,姜瑜兒跟著哥哥弟弟找了個地方,也坐了下來。說著些體己的話:“妞妞,最近家裡要忙種,你一個人在家,忙活得過來嗎?”
看著哥哥滿眼的關心跟擔憂,姜瑜兒給了他一個寬慰的眼神道:“哥,這你就不用擔心了。我今天又買了四個長工,咱們家也就那一點土地,還能幫不過來?你們子銘栓子就在這裡,好好安安心心地讀書。我還等著你們給我考個秀才老爺呢!”
對於他們這些農村人來說,能考個秀才減免賦稅,減免兵役,這是所有百姓所望。姜子蘇看到妹妹這開朗的笑容,心裡卻是濃濃的苦澀。家裡的頂樑柱,不應該是自己這個做哥哥的嗎?
妹妹在家裡受苦,還要供著他跟子銘來學堂上學。每次來,還要給他們帶吃的穿的。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裡。不善於表達的他,只能用行動來表示。
最近孟老總給他們開小灶,這也很好的彌補了他啟蒙晚的缺點。這段時間是他最為充實的時候,每天下學,就帶著兩個弟弟去了孟老哪兒,孟老也不是個吝嗇之人,他只要懂的,都會教他們。
唯一不好的是,孟老總想著從自己這裡打聽妹妹的事。他的妹妹,就是個小村姑,能有什麼好打聽的。只是,這半年來,妹妹的舉動,他很是疑惑。他只是不願意去想,他努力讓自己去接受自己妹妹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的事實。
那天,妹妹把那些自命不凡的學子給教訓了一頓,當時他心裡還是挺爽的。只是事後,他又開始後怕,心裡一直有一種怪怪的感覺。他一直不願意承認,自己妹妹確實變了的事實,卻是那麼明晃晃地擺在了眼前。
姜子銘沒想那麼多,他只知道,姐姐來看他了。他很高興。
可能是跟姐姐相處的時間比跟哥哥的多,他莫名就覺得,跟姐姐要親近一點。也也許是姐姐不像哥哥那般嚴厲,所以,他更偏向於粘姐姐一點。
自姜瑜兒從孟老哪兒出來,他就一直像個小跟屁蟲一樣,姜瑜兒走到哪裡,他就粘到哪裡。這讓栓子羨慕得不行。雖然堂姐對他也很好,但他更希望,家裡也有人來看他。
他羨慕子銘有一個這麼能幹,這麼好的姐姐。他的姐姐也不是不好,只是,他的姐姐那潑辣的性子,在家裡的時候,他可沒少被姐姐收拾。
姜瑜兒很想帶哥哥弟弟們出去吃頓好的,只是書院規定。不到休假時期,一般住校的學子補得外出。那些家裡天天接送的,倒是隻要學業完成,什麼時候想出去就什麼時候出去。
所以,姜瑜兒每次來看他們,都只能給他們帶點吃的過來。她檢查了一下弟弟的學業,有問了哥哥一些問題。兄妹幾人聊了一會兒家常後,姜瑜兒給了哥哥十兩銀子,讓他在學堂裡,別省著。他們三個現在都是長身子的時候,得吃好一點。
姜子銘跟栓子一聽,以後可以吃好一點了,眼睛都亮晶晶地看著姐姐。好像姜瑜兒就是他們眼裡的紅燒肉似的,看得姜子蘇一頓好氣。
從鼻子裡哼了兩聲,兩個小的這才收斂了一些自己的眼神。可栓子是收斂得很好了,姜子銘卻不這樣,他知道,姐姐在,哥不會拿他怎麼樣。雖然有些害怕哥哥,可抱著姐姐的手蹭啊蹭的,弄得姜瑜兒有些哭笑不得。
她怎麼會不知道他這舉動是什麼意思,無外乎就是哥哥平時省吃儉用慣了。他怕哥哥不願意把銀子拿出來給他們吃點好的嗎?
姜瑜兒抬頭看了看這個已經高出自己不少的哥哥道:“哥,銀子給你了,你就比省著。家裡我能照顧得過來,相信得你們休假回家的時候,咱們家又有了新的變化。”
“供你們上學花費的銀子,咱們家還是出得起的。你別想著我一個人在家,會委屈了自己。要知道,咱們家今年收上來的小麥,夠今年的口糧了。咱們家現在還辦了工廠,全村的人都在咱們家幹活。”
姜子蘇眼神複雜地看了一眼一臉小大人的妹妹,真不知道她是遇到了什麼,這麼有主見?
聽了姜瑜兒的話,姜子銘卻是眉頭皺了起來:“姐,咱們家有銀子請那麼多人嗎?”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