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再次透過大漠,而是從高闕沿著大河南下,經過靈武谷,到達前漢所設的廉縣(即銀川一帶)。
過了廉縣繼續往南,過了北地郡的舊日郡治富平(即青銅峽市附近),那就好說了。
因為過了富平,沿途有兩漢所設定的關塞殘址。
沿著大河兩岸,跟著關塞殘址一直走,就可以到達安定郡塞外故地。
安定郡塞外故地的大河邊上,這些年有一個匈奴部族經常在那裡放牧。
這個部族的前一任匈奴大人叫胡薄居姿職,後來在北地郡故地被司馬懿所殺,差點幾近滅族。
剩下的族人由匈奴大人的遺孀閼氏統領。
後來吧,打西邊來了個色中餓鬼石苞,一切盡在不言中……
石苞大爽特爽之後,就給了閼氏指了一條明路。
讓她的部族在涼州隴右與北方草原之間兼職箇中間商,賺點中介費啥的。
至於為什麼不像別的胡人部族那樣,直接圈了一塊草場放羊剪羊毛?
人家就樂意遊牧怎麼啦?
遊牧嘛,逐水而居,所以跑得遠一點也很正常對不對?
比如說跑到廉縣看看風景啊什麼的。
甚至穿過廉縣,運點毛料啥的去九原賣,同時再看看祖先當年在高闕所建的匈奴城還在不在,也是很正常的對不對?
這一來二去,跑得多了,自然也就認得路了。
可以說,就算這條路再怎麼難走,那也比從居延郡出發,然後再橫穿大漠要方便得多。
這也是為什麼鄧芝在得知鄧艾兵臨蕭關,就立刻退守蕭關的原因。
只要蕭關還在,隴右遲早可以透過這條路,與進入九原故地的涼州軍取得聯絡。
至於涼州軍為什麼不進入隴右出蕭關走這條路。
一是因為司馬懿肯定會在北地郡故地安插有耳目,走這條路只會提前暴露涼州軍行蹤。
這二嘛,就算是司馬懿會預料到涼州軍會突襲橋山,那就順便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預判是對的。
從而讓司馬懿失去警惕,不會再多想涼州軍有可能掉頭轉戰幷州。
簡單地說,就是預判司馬懿的預判,多加一層保險。
當然,這條路確實也不好走,畢竟廉縣和富平縣是舊北地郡的核心地帶。
不但司馬懿在那裡安插有人手,盤踞在那裡放牧的胡人更是雜亂無比。
沒點真刀實槍的本事,還真不好過去。
也幸好馮刺史給劉良留下的義從胡騎,對草原上的胡人來說,算是快馬利刀,最後幾經波折,好不容易才與安定郡聯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