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蒼頭黔首的美好時代,並不代表著就是世家豪族想要的時代。
因為對蒼頭黔首輕徭薄稅,就意味著朝廷為了補上缺口,需要從別的地方多收賦稅。
輕徭薄稅,同樣也意味著朝廷對地方仍然有控制力,所以才能收上來足夠的賦稅。
而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越強,對世家豪族的限制就越大。
秦之鄉里制度,本就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漢承秦制,前漢前期倒還好一些。
但隨著世家豪族勢力不斷膨脹,到了後漢,地方雖有鄉里之名,實則原有作用早已喪失,甚至淪落成為豪族控制地方的工具。
如今越巂和涼州的一些郡縣,把軍中識字老卒直接下放到鄉里,再配合丞相所施行的嚴法。
實際上就是為了要恢復秦與前漢的鄉里制度,從根源上消弱豪族對地方的影響。
關將軍敢向河東父老承諾什稅一,自然是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內幕:
大漢現在已經做好了改革稅法的準備。
經過多年的戰亂,現在大漢登記在籍的人口全部加起來,連兩漢人口頂峰時期的一個大郡都比不過。
指望能收上來多少算賦?
為了擴大稅源,大漢這些年不斷推進清查戶籍,丈量土地,重新分配田畝等。
同時一種叫“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新式稅法,已經在涼州區域性地區施行。
同時各地新興的茶園,甘蔗園,蔗糖坊,工坊,皮革坊,牧場……
不但足以彌補取消算賦的損失,甚至還有極大的剩餘。
最重要的是,它們所生產出來的東西,每年不知給朝廷增加多少財源。
要不然這些年來,大漢哪來的錢糧給大漢軍中更換武器盔甲?
涼州的“攤丁入畝”稅法,不但大受百姓擁護,而且新貴和新興豪強也同樣可以接受。
雖然放棄了對蒼頭黔首人身的嚴密控制,但換來的,卻是讓他們手頭的新興產業,獲得更大的發展潛力。
因為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最需要的,恰恰是數不清的勞力。
光靠販賣異族勞力,是根本頂不起這麼多勞力需求的。
偏偏算賦,又規定了必須要把蒼頭黔首綁死在田地上。
用馮刺史的話來說,就是這種舊式生產關係已經無法適應大漢現在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甚至還會產生某種阻礙作用。
關將軍當然是不懂這些的,但她也有自己的理解:
大漢現在需要扶持那些開各類工坊種植園的新貴,打擊那些自詡耕讀傳家的守舊世家。
如果需要的話,關將軍相信,大漢丞相和阿郎不介意對他們再來一波李家宗房式的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