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完這句之後,劉主任竟然閉嘴不說了,還嘴角含笑的看著眾人。擺出了一副我已經懂了,但是我不說的樣子。
這頓時讓眾人心裡腹誹不已,搞哲學的都是謎語人是吧?這麼欠揍麼?
還是劉穎教授結果話茬,分析了一下這首詩。雖然大家都懂行,但畢竟是錄節目,該說的話還是得說到位的。
“葉老師讀的這首詩,除了詩表面的意思,更多的應該是隱喻。”劉穎看了看葉落,問道,“應該算是對《大唐詩豪傳》的總結?”
葉落點了點頭。
劉穎教授便又繼續分析了起來。
……
詩詞的品讀與解析,一定要結合創作背景!
剛才葉落講的故事,雖然是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但僅僅只是第一層背景而已。想要理解這首詩的含義,還需要結合當下的事情。
這首詩,鐵定是葉落用來回應關於《大唐詩豪傳》各種爭論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說的不就是大家關於《大唐詩豪傳》的不同解讀麼?
至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劉穎教授認為,廬山指代的是《大唐詩豪傳》,為什麼大家看不清《大唐詩豪傳》的真實用意?只是因為大家被困在了自己的“山”中。
搞古代政治研究的,就只盯著書中關於政治環境、人民疾苦這一方面去解讀。而研究詩詞的呢?又只抓著詩詞不放。
其他的各種流行觀點,也都有著這樣的毛病。
所以劉穎教授分析完之後,便看著葉落說道:“葉老師是想說,我們要摒棄自身職業方向,客觀全面的去看待這本書麼?”
其他人聽到這話,也都若有所思。
不過,哲學協會的劉主任又笑著補充道:“劉教授理解的不錯,不過還是有點不全面。我猜葉老師應該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說完,他又感慨道:“其實文學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具有思辨性的。如果不同的人在看同一本書的時候,得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那才是文學的悲哀,也更是這代人的悲哀。”
說實在的,劉主任是有真東西的。
他雖然不是搞文學的,但對於葉落這首詩的理解卻是最透徹的。
葉落借用老蘇的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意思,的確就如他所說的。
葉落用一首詩,直接把所有人的嘴都堵上了。
如果這個時候,再去爭論這些觀點的對錯,那就已經不是學術上的爭論了,而是別有用心。
節目錄到這裡,時間也差不多了,導演給葉落提示,讓他準備收場。
最後,在眾人的一片掌聲中,葉落念出了結束詞。
“好的,那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先到這裡,觀眾朋友們,我們下期節目、不見不散。我是主持人,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