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皇帝的叮囑之後,毌丘儉領命而去。第二日就帶著自己本部的七百騎,加上送信來壽春的衛烈等人,開始返回洛陽。
按照常理,毌丘儉回洛陽並不需要帶如此多的騎兵回去。而這七百騎的作用,就是曹睿作為皇帝,將自己的親信部隊派給衛臻所表明的支援態度。
且看事情如何發展吧。
既然藉著南征的幌子出了洛陽城,那麼待壽春這裡的事情完畢之後,在返程的途中還是可以去沿途的郡縣巡視一番的。十二月南下的時候,陳留只逗留了一日,譙縣更是直接路過,連進都沒有進城。
除了陳留和譙縣以外,山陽公劉協所在的昌邑、雍丘王曹植所在的雍丘,都可以去上一去。說實在的,劉協和曹植這兩個人,曹睿還確實是想見上一見。
而此時的壽春城中,曹睿也並不是完全閒著。每日需要處理的事務繁雜而又龐多,幾乎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安排戰後的封賞。此戰是多年來對吳作戰的第一次大勝,既然是大勝,那麼就要有大勝的氣度。
對於此戰中表現卓著的各個將領們,將軍號、封邑都需要仔細籌劃。打仗難,戰後的評功更難。誰出力多、誰出力少、誰功勞更大、誰該受懲罰,這些決定的背後都伴隨著許多考量。
第二類是戰後的任務分派。比如皖城潛口皖口之地未來的排程安排,以及十幾萬軍隊誰先撤、誰後撤,吳軍俘虜的安排,以及各類大小事情。
說實在的,這些瑣事曹睿不過問倒也可以。不過既然人都在這了,這種事情還是要本人看一看才能放心。
第三類就是所謂的‘調研’。就如同與徐庶聊天可以印證一些往事一般,和軍中的方面將領、基層軍官甚至士卒交流,都會有一些新的心得。
夏侯玄走進堂中行禮:“稟陛下,陸遜帶到了。”
曹睿看了眼前方左右兩側坐著的劉曄和黃權二人,點了點頭,示意夏侯玄將陸遜叫至堂中。
陸遜緩緩走近,向曹睿行了一禮:“外臣陸遜見過陛下。”
曹睿看著陸遜說道:“何必稱外臣呢?孫權雖然叛逆,但大魏給他吳王的封號並沒有取消。你們這些人都是從犯而已,不必稱外臣。”
陸遜一愣,瞬間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皇帝是想透過孫權這個吳王的名份,從而說出吳國是大魏叛逆、而非大魏敵國的意思。陸遜也並不是頑固不化之輩,既然人在壽春,適當低一低頭還是要做的。
當年孫策殺了陸氏近半人口,陸遜自己還不是從了孫權嗎?無論是論及什麼士族的軟弱性也好、或者說彎腰彎習慣了也罷,陸遜現在並沒有想找死的想法。
陸遜拱了拱手說道:“陛下言辭鋒利,在下不能當。”
陸遜還沒有稱臣,但從‘外臣’的稱呼改為‘在下’,曹睿此時已經覺得可以說得過去了。
曹睿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過多糾結:“無妨,陸卿的病好些了嗎?”
陸遜說道:“蒙陛下掛念,在下只是惹了風寒,經御醫調理治療,此時已經好了七七八八了。在下謝過陛下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