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說完此句之後,緊接著鄧芝站了起來。
“丞相,屬下出使東吳的時候,孫權曾對大漢出言不遜。”鄧芝說道:“當時孫權稱願與大漢交好,但又恐怕大漢國小勢弱、被魏國所趁,因而猶豫。”
鄧芝繼續說道:“去年丞相南征,前後不到一年時間就降服了南中之地的叛亂,可謂是武功顯赫。加之孫權此番又在皖城大敗。”
“一增一減,想必孫權定不會此再有疑慮了。”
諸葛亮點頭應道:“正是此理。影響漢吳之間盟好的因素一共有三。”
“其一,東吳怕漢弱而被曹魏所乘。今南中已定、兵甲已足,加之孫權沿江自保,漢吳之間的實力不存在太大差距。”
“其二,孫權將漢汙名為‘蜀’,既然孫權有意結盟,讓孫權自去改了稱呼便是,此事不應成為阻礙。”
“其三,陛下為漢帝、孫權為吳王。孫權在夷陵戰後曾給先帝寫信,稱孝愍皇帝已經不在,妄言讓先帝去掉帝號、改為漢中王。”
諸葛亮語氣平靜的說道:“既然孫權與陛下之間的身份差了許多,那麼要麼孫權肯向大漢稱臣,要麼孫權自己稱帝,再或漢吳之間不論身份、只論實際。”
“伯苗,”諸葛亮看向鄧芝:“前去將東吳使者張溫請過來,本相要親自問一問他。”
鄧芝領命而去。
諸葛亮的目光移到了李嚴身上。同為託孤之臣,李嚴在朝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有的。雖然現在政事盡歸於相府,但是這種國家大事還是要爭取與李嚴達成一致。
“正方,與吳結盟一事你有什麼看法?”諸葛亮問道。
李嚴微微想了片刻,拱手說道:“丞相,魏國是篡逆之敵國、東吳是屢次背盟、並且讓先帝兵敗的仇國。無論是魏還是吳,其實都是大漢之敵,只不過事分輕重緩急罷了。”
“在下以為,此事不如稟報陛下,請陛下最後決斷吧。東吳與先帝之仇人盡皆知,此乃國仇,看陛下是否願意擱置此仇了。”
諸葛亮微微皺眉。
與吳聯合乃是大勢所趨。
若是真等東吳勢弱、再次向魏請降或是被魏所滅的話,如今大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即使姜尚、孫武再世,恐怕也難以逆轉。
李嚴的話雖然沒有表示反對,其實也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但李嚴剛剛所言請陛下最後決定,這話卻正確的讓人無法挑出半點毛病。
諸葛亮微微頷首:“正方所言極是,本相自會與陛下說明此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