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龐北的承諾,甄挽月也一顆懸著的心,也算是放下了。
龐北安撫好她,甄挽月是抱著龐北不走她不走的心思來的,這讓龐北真的很難受。
但還有一些事情要做的,比如說武器入庫,還有發工資,這些事情必須要落實。
今年工人都是剛來的,按理說,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十元左右。
但剛入場,一般就是三年徒工,後期要漲工資的,雖然漲得不多,但至少來說,一個有一定工齡的老工人,基本上都能開到二十多,不到三十的樣子。
也就是說,今後的工資需要的更多,要的資金也更多。
所以,龐北的資金壓力其實也在一直的增長。
這個壓力其實現在就有了,畢竟人數增長,工資和支出都在增長,還是要想辦法增加收入。
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有錢賺。
發工資,大家都等得眼睛都紅了,要知道,在六十年代,一般來說,生產隊的一個勞動力,生產隊的工分要是值錢的話,一年一個勞動力大概能賺到六十九塊錢。
記住,這是一年,不是一個月!
要是一個家裡面的壯勞力多的話,其實並不能讓家裡面的生活改善,反倒是讓家裡雪上加霜,根據實際那個時代的人親口講述,所瞭解到的情況是,一個家的壯勞力多,那麼吃不飽飯的情況就更嚴重。
原因很簡單,壯勞力特別能吃飯,而這些工分收益,一年下來結算的糧食,實際上每個人都不夠吃的,壯勞力越多,缺口就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很多人過不下去就必須要趕緊讓兒子娶媳婦,趕緊的分家。
而至於糧食,有糧食的時候還好,就算是有,也就是玉米麵,或者是三合面,過年的時候才有一點細糧,也就是大麥。
畢竟平均產量就一百斤左右,只有極少數城區附近的水澆地試驗田裡面才有幾百斤的產量,真正陪伴大家一年的糧食,就是玉米麵和地瓜。
有糧的時候吃的是煮地瓜,等沒吃的,就吃地瓜幹。
這都是一般人的生活。
農場的情況相對他們來說是好不少的,至少有肉,有糧。
但這也就是今年,明年的旱情龐北是早就知道的,怎麼熬,這才是關鍵。
1960年,才是真正煎熬的開始。